涉案的800余吨生鲜制品成功变现
——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执结背后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王希玉 田成浩
11月17日,冠县人民法院执结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该案件的执行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今年5月份,该院立案受理某金融机构申请执行某食品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涉案标的为冷库中的生鲜制品。由于涉及债权人数量多且冷库内货物权属不清,加之存储货物为生鲜制品,为防止货物超期变质,以致价值减损,案件需要进行急速处理。
针对这种情况,执行立案后,该院立即组建执行专案组快速办理,但债权人对货物的处置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且这些冷冻货物还涉及其他法院查封,导致执行工作未能有实质性进展。执行法官邴广兴意识到,如果一直纠结于货物归属问题,最终会导致生鲜制品过期,哪一方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他随即将债权人召集起来,商讨解决方案。
经过执行法官耐心地对各债权人进行法律解释并反复沟通,各债权人最终一致同意先由法院统一处置冷冻货物,等货物变现后再解决权属问题。各方当事人思想统一后,邴广兴立即联系其他查封法院,该方案也获得了支持。随后,冠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昆仑带队,与相关法院干警、公证人员、评估公司、债权人代表一同打开封存许久的冷库,查看货物的基本情况,并组织实施清点。
看到冷库中堆放满满的生鲜制品,执行人员既喜悦又犯愁。当时正值7月,外面温度与冷库里温度相差接近50℃,执行人员无法长时间在冷库中开展工作。清点数量巨大的生鲜制品需数月时间,而且冷库中临期货物与过期货物相互掺杂,更是加大了清点难度。
面对困难,该院执行干警没有退缩,他们披着防寒大衣进入冷库开展清点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再到冷库外晒太阳取暖,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下,清点工作持续了近三个月,共清点冷冻货物800余吨。
在冠县人民法院执行干警的监督、协调下,经评估公司耐心清点、公证处进行公证,全部货物清点完毕,经过拍卖成功变现1300多万元,为各方债权人挽回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