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8版:影像·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12幅照片见证海源阁“战乱之苦”

范景华展示收藏的图片

海源阁劫后残迹图片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目伦

上世纪20年代后期,海源阁曾屡受“战乱之苦”,珍藏流散,部分宋元珍本辗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大部分明清版本图书被山东省图书馆收藏。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东昌学院副教授范景华珍藏的12幅照片是这一过往的见证。2021年12月28日,记者用相机拍下了这些珍贵的记忆。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聊城古城区光岳楼南观前街东段路北,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藏书浩瀚,至清末已达二十万八千三百余卷,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海源阁的藏书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此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宋版书是海源阁藏书中的精品,其中四经四史用锡制的匣子贮藏,为人间所罕见,从不轻易示人。

世间万物,盛极必衰,海源阁也不例外。当传至第四代主人杨敬夫时,由于政局动荡,盗匪四起,海源阁的藏书屡遭兵燹匪患,其中大的损失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清咸丰辛酉十一年(1861年)初,第二次是在1929年,第三次是在1930年。其实,早在遭受兵燹匪患之前,海源阁的藏书就已屡受威胁。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其长子袁克定垂涎海源阁藏书,想要攫为己有,杨敬夫嗣母王太夫人为此特意把海源阁宋元秘籍由楼上搬往其所住卧室北房,藏于书橱内。

张伯驹编著的《春遊琐谈》一书“海源阁”篇中提到,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也对海源阁藏书觊觎已久,苦于无从下手,最后想以厚利作诱饵,就派河南人丁子文冒充东昌烟酒公卖局局长,意在盗买杨氏宋版书,但历时一年没有办到。陕西人宋世男夸口说能办到此事,袁克文便授意山东省长官委任宋世男为聊城县知事,其目的只是谋得杨氏宋版书。宋世男从他处觅得一部宋版《易经》,便拿着书和一块西装料子来到杨宅,对杨夫人说:“杨兄曾跟我要这本书以凑足五经,今天特地送来。贵府如有重复之本,不妨出让几部。袁二公子思得宋版书甚切,价钱多寡不拘。如要荣誉,可以封赠三代。”杨夫人听罢,婉言谢绝。宋世男不甘心,又致函重申前议,杨夫人回复称:“宋版《易经》为难得之书,请带回,不必割爱。至先人所遗各书,我负保存责任,断不敢妄动。封赠之说,人以为荣,我家当以为辱。如有人以威力相加,我既无力保存,不能尽其责任,唯有付之一炬,以身殉之而已。”宋世男无计可施,随即辞职怏怏而去。

1985年6月22日,范景华曾抄录了这段文字。2014年11月17日,他托人购得《春遊琐谈》这本书,珍藏至今。上文中的杨夫人即王太夫人,她是海源阁第三代主人杨保彝的妻子王少珊。范景华告诉记者,李士钊曾在《聊城“海源阁”杨氏藏书刻书简述》中介绍过杨氏藏书的来历,并提到王少珊是山东诸城相州人,中国作家、诗人王统照先生的同族姐姐。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项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图书馆”。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年前,范景华就开始搜集整理有关海源阁的资料。在一次逛文物市场时,他偶然发现一些老照片,有“海源阁外景与杨氏住宅”“海源阁藏书室及藏书橱”“海源阁劫后残迹”“海源阁劫后之书架”等照片共12幅,非常珍贵,遂出高价购得,保存至今已有30多年之久。他说,经了解,这些照片应该是民国时期《东方》杂志的记者刘阶平拍摄的。

2022-01-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344.html 1 12幅照片见证海源阁“战乱之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