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患者开“语言处方”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曲喆
我是一名耳鼻咽喉科医生,门诊、查房、手术,每天忙碌又充实。医生这份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还得会沟通,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心理状态,帮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促进患者康复。
春节前,病房住进一名突发性耳聋女患者刘红(化名)。她情绪状态很不好,每次我们询问病情,她要么低着头,要么闭眼休息。因为她病情相对较重,又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用药后,耳聋、耳鸣改善依然不明显。我能体会她的焦急、无助,而这种状态不利于恢复,我决定找她聊聊。
我先请来了刘红的老公,了解她的心理状态,当刘红老公得知刘红的听力很有可能无法恢复到以前状态后,他主动邀请我开导一下刘红。
不一会儿,刘红也来到了我办公室。我让刘红坐在我旁边,问她:“你现在右边耳朵听不到了,心里很难接受,对吗?”刘红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我见她有沟通的欲望,继续说:“你心情低落很正常,很多患者都会像你一样。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会这么想,为什么非得是我生病呢?我也会很难接受。”
说着,我拿出《实用耳鼻喉科学》这本书,把内耳血管那个图翻出来给她看。“你看,这一根很细的血管就是向内耳提供营养的血管。它有两个分支,一个血管向主管听力的耳蜗提供营养,一个向主管平衡的内耳前庭提供营养。你这根血管现在堵塞,所以你会头晕、听不到。相比因为大脑主干血管阻塞而偏瘫、昏迷甚至死亡的病人,听不到声音是较轻的。既然疾病已经出现,我们应该慢慢接受它,不能过度关注它,会影响生活。”
随后,我拿出耳鸣评估量表请她填写,评估结果为重度,刘红还是很安静。我告诉她:“耳鸣对你的生活没有危害,不如把耳鸣当成一个信号,来提醒你注意健康,也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你还有这么多健康的血管,还拥有健康的身体能面对生活!”
这时,刘红的老公也劝她:“对啊,如果这件事能让我们意识到要积极面对生活,也是一件好事。你一开心,也许就能听到了,就算听不到,也不影响我们生活。”
第二天,我再去查房时,刘红主动抬起头微笑。我问她有没有感觉好一点,她点了点头。看到她的状态,我内心也暖洋洋的。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刻着“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去治愈”,当医生越久,我越能理解这句话。作为医生,我们的每一句话就像“语言处方”,都会影响患者的想法,决定他们的心情,进而影响康复,所以,要时时去安慰,常常去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