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影响深远,请一定
科学爱耳护耳,畅听精彩人生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生活中,耳病带给我们的影响仅仅是听不清吗?显然不是。
如果一个人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听到声音(这意味着双耳的听力阈值达到20分贝或更高),即被认为有听力损失。“我们都知道保护眼睛,但对耳朵的关注太少了,有时竟没有发现自己有听力损失问题。”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喉科主任费文轩接诊了不少因听不见而来就诊的患者,有的小患者因听不清而语言发育迟缓,有的老人因听不清,不能与他人顺畅地交流,越来越孤独。
呵护孩子听力,从胎儿开始
3岁的乐乐(化名)不止一次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楚到医院就诊。乐乐的妈妈以为他的舌系带短,带他剪了3次舌系带,但情况并未得到改善。在偶然的一次检查中,妈妈发现他存在中度听力损失。
乐乐的妈妈这才意识到,乐乐说话不清楚,是因为听不清楚。“如果能早一点确诊,孩子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可能很早就学会说话了。”费文轩说,由于家长对听力损失认识不足,错过了孩子刚出生时的听力筛查,平时也没有带孩子进行耳朵保健的意识,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听力损失的出现与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有关。如果家族内曾有人有听力问题或家中第一个宝宝有听力问题,夫妻二人要到医院进行基因筛查,降低后代耳聋发生概率。妈妈在孕期接触了病毒、使用了特殊药物,或者胎盘功能出现异常,都有可能影响胎儿的听力发育。孩子出生后,还可能因为黄疸、传染病、耳部感染等问题,造成听力损失。新生儿听力筛查、耳聋基因筛查是了解孩子听力情况的两项检查。如果新生儿没有通过听力筛查,应该在满月或42天左右的时候及时进行复查。如仍未通过,应在3个月内进行诊断性检查,如果有必要,就需佩戴助听器了。
有的家长怕孩子遭受歧视,或者无法接受现实,不愿意给孩子佩戴助听器,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导致其不能正常说话。费文轩曾接诊过一名患者,到初中才规范佩戴了助听器,之前一直靠妹妹帮他传话。戴上助听器,能自己听到世界的声音,他十分高兴。
这些习惯,都有可能伤害听力
最近,家人发现12岁的齐齐(化名)总是听不到别人喊他。之前,齐齐在家上网课时,总是戴着耳机用来隔绝外界嘈杂的声音,久而久之,他习惯了这种状态,外出时也要戴着耳机听歌、听故事。齐齐这种长时间佩戴耳机的行为,损害了他尚在发育中的、脆弱的耳膜,导致他听力下降。
长时间佩戴耳机损害听力的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比如,孩子经常处于“毒噪音”环境中,听力就会受到影响。有些劣质玩具声音太大,会影响孩子的听力,并不适合孩子接触。还有的家长会带孩子跳广场舞、看电影等,听到的声响也不是孩子能承受的。
疾病也会导致孩子听力下降。有的家长在孩子感冒时,会大力给孩子擤鼻涕,这种行为会使鼻咽部的分泌物经咽喉鼓管进入中耳,造成中耳炎。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鼻炎、鼻窦炎或腺样体肥大等疾病后,一拖再拖,而这些疾病也容易引发中耳炎。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内耳和听神经,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门诊上,我们经常劝家长管住自己的手,别给自己掏耳屎,更别给孩子掏耳屎。”费文轩说,少量耳屎不会阻碍听力。在掏耳屎的过程中,可能会把孩子耳内的耳屎推到更深的耳道里。如果碰到鼓膜,还可能引发耳道感染,甚至影响孩子的听力。耳屎可以自行排出,如果感觉孩子耳屎太多影响听力,可以到医院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