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探索生态高效种植的高唐模式

近年来,高唐县清平镇的农民把玉米田种成了高效田,“一亩田变成两亩田,亩均增收两千元”。玉米田亩均纯收入3300元,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相比,每亩增收2000元。村集体通过村级资产入社,协调土地流转和劳务用工,能分到两成分红。清平镇东大新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广“玉米—花生”“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模式,2021年,村集体实现增收20多万元。这是高唐县委、县政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成效的缩影,也是大力推广“玉米—花生”“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模式的可喜成果。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存在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植与养地不协调等突出问题,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高唐县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集体的居间服务,在尊重小农户经营权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托管服务。坚持“试验先行、示范带动、高效运营”,发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方面的作用,发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会组织功能,推出“玉米—花生”“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粮油作物均衡增产,还通过发挥复合种植模式作用,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自然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在这种生态高效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高唐县充分发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品牌效应,通过“看得见、听得到、会操作”的推广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依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在梁村镇、清平镇建立4个示范方,集中展示“玉米—花生”间作集成技术、示范种植效果;先后组织家庭农场、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现场观摩10余次,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应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还分包了“玉米—花生”“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基地,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指导,累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骨干5000多人次,有效保障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大面积“落地生根”。全县“玉米—花生”间作技术应用面积已超2万亩,“玉米—大豆”间作套种面积超1.8万亩。“玉米—花生”间作套种种植模式获得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2年7月15日,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在高唐举行。高唐县探索的“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种植模式及社会化服务机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认可。

(选自报告文学《情系农民党旗红:离不开土地的杜立芝》 主编:朱桂林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个别地方有改动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04-0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094.html 1 探索生态高效种植的高唐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