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老龄产业协会发布“团体标准”
本报讯(记者 张目伦)“这是一个团体标准,规定了相关机构人员、设备、设施如何配置,如何做好后勤保障,还包括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管理评价与改进等内容,适用于各类具有医养结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3月26日,聊城市老龄产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医养健康产业分会会长郑修德介绍了最新发布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基本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 《规范与标准》)。
“业务科室应设置医务室、护士站、康复室、安宁疗护病房、社工室、临终关怀室、心理咨询室等。”“医养结合机构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养老护理员与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配比为1:3-1:5。”“医疗区域和养老区域同址设立、相对独立。”……《规范与标准》对相关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它是由聊城市老龄产业协会医养健康产业分会牵头,会员单位共同参与起草、修改、论证,历时一年多制定的。
《规范与标准》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定义、分类更明确,更便于理解和操作。如,把同址设立、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与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定义为融合型医养结合机构;将不兼具医疗卫生或养老服务质资,但基于契约服务关系建立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协作机制,从而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能力的机构,定义为协作型医养结合机构;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呼叫中心、智能终端及App软件等,把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服务组织、社区、家庭及个人进行互联,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定义为虚拟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或组织。这样的定义与分类,在实际工作中更便于对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
聊城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张福勇介绍,我市正在推进的“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鼓励制定地方、团体养老服务标准,完善养老服务质量等级评价机制,把加快提升医养结合能力、全面深度促进医养融合发展作为各级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基本构建起养老、医疗、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相衔接的“医养结合”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起协调配套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到2025年末,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100%的工作目标。市老龄产业协会发布的《规范与标准》契合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养老服务规范化水平和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国家、省级层面的相关基本要求,吸纳了我市多个养老机构的成熟做法,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细化和提高,基本符合我市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