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清明节
◎ 尚庆海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大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据《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已有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假期延长为五天。唐宪宗元和年间延长假期的“通知”更是延长至七天,“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古人的“黄金周”就此拉开序幕。
清明节,这么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一个节日,不少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妇孺皆知的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杜甫的《清明》:“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从以上诗句中不难看出,古人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奠先人外,还有其他的活动。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是连在一起的,人们通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即天下禁火、只吃冷食,到清明就把新火续上。古人是钻木取火,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木材来钻,清明时节要换榆柳钻火,因此有了断旧火、取新火的意思。苏轼有诗曰:“且将新火试新茶。”古时某些地方还有清明淘井的风俗,而清明也是收茶的时令,所以水也是新的,茶也是新的。
清明节祭祖,酒是必不可少的。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纸钱等祭品到墓地,将祭品摆在先人墓前。受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或压在坟头。壮年为坟墓培新土,再折几枝柳枝插在坟头,然后叩头祭拜,并将杯中酒洒地以敬先人。中午吃饭,饭桌上为先人留上座,在上座前面摆好酒菜,寓意让先人先饮酒进食,以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
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插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假期增添了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