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她在黄土地上写下丰收的故事

杜立芝:38年守一心,把农技服务做到百姓心坎儿上

记者 陶春燕 见习记者 梁墩虎

杜立芝很善谈,庄稼地里的事儿,怎么也聊不完。

学生时期的杜立芝,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过一句话:“为了农民的丰收”。38年如一日,她潜心田畴,力践初心,将泥土踩在脚下,把农民放在心里,农技服务做到了百姓心坎儿上。她的心愿,是让扎根在黄土地上的农民群众,高兴多一些,收入多一些。

黄土地上的“百事通”

万物争春,山东高唐固河镇崔堂村的西红柿大棚里,结出了一个个青涩的绿果实,杜立芝一走进大棚,就皱起了眉头:“棚里温度高了,西红柿要有病毒了。”边说着,边招呼旁边的工人,详细地讲解当前情况下,应该怎样降低棚里的温度,避免影响收成。

在高唐的老百姓看来,田间栽的小麦玉米、大棚种的蔬菜瓜果,没有杜立芝不懂的,谁家地里有了问题,都会想着问她。但这一眼瞧出病症,随口开出“药方”的能力,杜立芝已经学习、磨炼了38年。

杜立芝常说:“我是农民的女儿,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当年,从农校毕业的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农门”,来到了乡镇农技站。第一块“试验田”,是自家的棉花地。那一年棉铃虫大暴发,杜立芝利用学到的知识,诱虫、捉虫、喷药,家里的棉花没受害,邻居都来取经。第二年,全村棉花有了好收成。首战告捷,杜立芝也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自己奉献一生的黄土地。

一开始,杜立芝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粮棉的生产与种植上,但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她的想法。那一天,附近村庄的一位大棚户拿着一棵叶子变黄的黄瓜秧子找到了杜立芝,可她当时对于蔬菜栽培技术缺乏认知,束手无策,失望离开的大棚户在杜立芝心里扎下了一根刺。从那以后,她走上了一条“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涵盖粮棉、蔬菜等领域的农技钻研道路。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听说农作物有了“疑难杂症”,她保准会到现场去看一看。

38年来,杜立芝跑遍了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采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把自己打磨成农事上的“百事通”,成为高唐老百姓问不倒的“杜站长”。

农业生产上的“开源节流”,就是增加产量、减少损失,杜立芝瞄准这两点,为守护“米袋子”“菜篮子”筑起了坚强堡垒。荷兰雄蜂授粉新技术,大棚彩椒种植技术,固河镇的中药材种植,三十里铺的黑皮冬瓜种植……各式各样的农业技术成果在高唐县的田间地头开出了富裕之花。38年来,杜立芝先后发表农技科普论文30余篇,累计为种植户引进国内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50多项,为种植户挽回经济损失达上千万元。

“青纱帐”里的党代表

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连续三届党代表,杜立芝始终牢记“党的女儿”身份,倾心传播党的声音,把“三农”事业作为“国之大者”,始终做党和群众信任的“泥土干部”。每一次走访、慰问、宣讲,她总是会给百姓们说:“是党让我来的。”

在固河镇崔堂村,杜立芝的“马扎课堂”场场爆满,极受欢迎。九点开始的课堂,八点左右就有人搬着马扎去等着听,杜立芝将党的精神融合进自己的课堂,现场讲授一些当下时节的田地耕作问题,提问一个接着一个,百姓们都觉得“不够听,听不够,想让她多讲会儿”。以党的二十大代表“亲历者”身份,杜立芝第一时间深入部门单位、田间地头、农家院子宣讲,已有50余场次。“马扎课堂”“田间课堂”,她还通过视频平台传播农技知识,传播覆盖面达266万余人次,单个视频传播量超6万次,让党的声音和农技知识飞入百姓家,真正打通了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

基层宣讲的时候,杜立芝从不会坐着讲。她说:“老百姓哪有坐着干活的,今天我站着,你们坐着听我讲。”对于老百姓不太理解的政策理论,杜立芝就结合实际,通俗化宣讲。关于“种业振兴”,她告诉老百姓:“种粮选好种,一亩顶两亩。”农田灌溉的时候,她在田间地头告诉大家,高标准的农田能方便灌溉,省时省力,国家一直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农民带来真切的实惠。“我走近群众,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才能让党的声音响彻沃土。”杜立芝说。

让党的声音扎根乡村沃野,杜立芝也把群众的声音送出田间地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后,“到大会上谈什么”就成了杜立芝最上心的事情。本就对农村情况了如指掌的她专门抽出几周的时间进村入户做调研,在大会上提出了群众最关心的“菜贱伤农”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此外,作为党代表,她积极联络,解决了村民反映的“有井没有电,有沟没有水”的“浇地难”问题,多方协调,建成了井井通电工程,把党对老百姓的服务落在了实处。

“当选党代表,是对我的最大肯定。田野上的‘青纱帐’,才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舞台。”杜立芝说。

农业战线上的“常青树”

2018年,高唐县成立了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从一个人、一间工作室到一支百人技术团队,再到今天覆盖全县所有村庄的千余名“田秀才”,“一百千”农技服务工程成为高唐县委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载体。自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成立起,二十里铺村就成了重点帮扶对象。如今,二十里铺村粮食产量小麦从最高亩产300公斤、玉米从最高亩产500公斤分别提升到500公斤和800公斤。

杜立芝坚信,农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补齐农业短板。为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农药用量,她大力推广抗病品种、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不断地在病虫害防治的药品上进行创新试验,形成了几套低毒高效病虫害防治用药方案。在她的努力和坚持下,高唐县引进200余台大型施药机械、60余台无人机施药机械,统防统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百万亩,农药使用量减少了5%,防治效率提高了10%。

“仓廪实,天下安;粒粒粮,重如山。”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是关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的衡量标准。为民服务零距离的杜立芝,就是这样一位新型农民的引领者,她一个人感动了一群人,带出了千余名“乡土秀才”,送“技”入户,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转自2023年4月4日《齐鲁晚报》)

2023-04-06 杜立芝:38年守一心,把农技服务做到百姓心坎儿上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292.html 1 她在黄土地上写下丰收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