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记录
放大+  缩小-   默认o

荀韵新声 永不消逝

——京剧荀派传承人孙毓敏与临清的故事

2018年徐雪涛与孙毓敏(右)合影

孙毓敏赠送徐雪涛的墨宝

徐雪涛创作的《红娘戏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3月28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荀派传承人孙毓敏因病去世。4月9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临清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雪涛,听他讲述41年前孙毓敏与临清的一段动人故事。

不遗余力培育新生

故事的开头要从一次临清巡回演出说起。

1982年12月,北京京剧院三团在著名京剧艺术家高派老生李宗义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临清演出。荀派艺术家孙毓敏、余派老生赵世璞、裘派花脸刘建元、梅派青衣李冬梅、张派青衣关静兰等众多名家荟萃,为临清戏迷带来了一场京剧盛宴。

徐雪涛回忆,巡回半个多月之后,北京京剧院三团结束演出,即将离开临清。没有想到的是,孙毓敏、赵世璞、刘建元、李冬梅等几位艺术家留了下来。原来,时任临清市京剧团指导员的周观过先生希望得到京城京剧艺术家的鼎力支持,为临清市京剧团培树新人,便竭力将他们留下来。此后临清市京剧团先后上演了《大·探·二》《红鬃烈马》《玉堂春》《红娘》《豆汁记》等经典剧目。

“这次合作中,对临清市京剧团贡献最大的,当数孙毓敏老师。”徐雪涛回忆,“受益最大的则是我们团的青衣花旦演员王彩虹。因为在当时团领导的精心安排下,王彩虹拜孙毓敏为师,并为她们举办了小型拜师会。”自此,王彩虹便走上了正宗的荀派艺术之路。

孙毓敏在临清期间,与王彩虹同吃同住。除了演出排戏之外,业余时间,孙毓敏不遗余力地向王彩虹传授荀派表演艺术,这才使得王彩虹成功出演了《红娘》《豆汁记》《棒打薄情郎》《红楼二尤》《勘玉钏》《玉堂春》等荀派剧目,也为王彩虹的京剧艺术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红娘》一剧,是荀派的经典之作,孙毓敏被票友称为“活红娘”,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为了纪念孙毓敏与临清市京剧团的这段故事,徐雪涛精心创作了《红娘戏文图》。题诗曰:

前学孙毓敏,后宗吴韵芳。

反串扮张生,全本看红娘。

孙毓敏老师,是徐雪涛结识的艺术家中最受敬重的几位老师之一。她是一位学者型演员,对生活不拘小节;她对京剧艺术怀揣一腔热忱,一丝不苟、努力探索;她一生坎坷,却始终乐观,纵然走入人生低谷,也从未放弃舞台和热爱的戏曲事业。“孙毓敏老师毕生都在为京剧事业作贡献。作为京剧人,深知这门艺术对人的磨练,我们都应该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即使风雨交加,也要傲然挺立。”徐雪涛说。

不辞劳苦鼎力助演

在后来几年间,孙毓敏又多次来临清市京剧团授艺。1985年秋,临清市京剧团在河北宁晋县演出时,剧场一方要求要有名家助阵。徐雪涛当即跑到北京找到孙毓敏老师。讲明事由,邀请孙老师赴河北鼎力助演。孙毓敏老师很热情,对徐雪涛说:“我晚上去虎坊桥工人俱乐部演出,等打住戏后,咱俩只有坐夜车去宁晋啦!今天正好有时间,一会儿你在家吃午饭。”

“那太好啦,只是太辛苦您啦!”

“没事,不就是多演两场戏嘛。”

说话间,传来敲门声。孙毓敏便迎了出去,一会儿走了过来,用带有荀派韵味的话说:“雪涛啊,不好意思,得需要你卖点力气啦!”

原来孙毓敏上海老家亲人,让人给捎来一袋大米,需要扛上来。徐雪涛一溜小跑跑下楼,把一百斤的大麻袋一口气背上了五楼。

洗手的间隙,孙毓敏又不好意思地开口:“雪涛啊,今天既然辛苦你啦,那就再帮我把这幅画换下来吧!”

徐雪涛边擦汗边说:“好来!我多干点活,一会儿也算不白吃您一顿饭。”

说着,徐雪涛蹬上桌子,把墙上的旧画摘下来。把那幅刚裱好、由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为孙毓敏撰写的书法大作挂上。

“我看你也喜欢字画。换下来的这一幅送你啦,这是齐白石长孙齐佛来先生的墨宝《藤萝图》。”孙毓敏对徐雪涛说。

徐雪涛欣喜若狂,又灵机一动,忙说:“您的书法也不错,劳驾您在画上题写‘转送雪涛’,就更有意义啦!”

孙毓敏会意,于是这一幅题有“转送雪涛”的墨宝就被徐雪涛“收入囊中”。

从孙毓敏收徒到鼎力支持临清市京剧团发展,她一直身体力行为艺术放歌。更难能可贵之处,是她不自恋于我是荀派传人,而是钟情于我为荀派树人,为京剧事业从夕阳到朝阳的新轮回奉献终生。在孙毓敏的影响下,荀派弟子在大浪淘沙中不断淘洗自己,在无我的艺术传承中,继续绽放着荀派光芒。

荀风毓骨,山高水长。荀韵新声,永不消逝。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04-11 ——京剧荀派传承人孙毓敏与临清的故事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601.html 1 荀韵新声 永不消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