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研讨会发言
摘编
编者按:在全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新聊城的热潮中,4月2日,由聊城市文联主办,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聊城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承办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研讨会在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举行。
耿店新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耿遵珠带领耿店村“棚二代”勤劳致富的典型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耿店村也成为享誉全国的“鲁西小寿光”。王长新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生动记述了耿店村的发展历程和耿遵珠同志的模范事迹。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该书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广泛影响,总结和弘扬了以耿遵珠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拼搏奋斗精神,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反映聊城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六个新聊城”贡献力量。
今天,本报摘要编发研讨会发言,敬请关注。
新时代的答卷人
聊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石小寒
王长新是位年近七旬的作家,他生长在茌平那片土地上,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他摸过那一棵棵铁骨铮铮的老枣树,知道那朴实无华的树干内孕育的精神;他就在茌平人身边,和那群“真拉实拽”而又总是吃亏的汉子一起生活。他对耿店太熟悉,那里的历史他能信手拈来,那里的兴衰荣辱和日新月异他能切身感受到。正如当地百姓和茌平区委领导说的那样:“王长新是最能胜任书写这个典型(耿遵珠)的作家。”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位扎根乡村的劳动模范,而且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耿遵珠是乡村振兴的模范生,在新时代答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那么王长新也是一名模范生,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答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时下,很少有作家能够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因为信息时代只需形式上有所创新,内容上再加点新奇怪论便可博人眼球,这样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只能让读者记住一时。而王长新劳心费神地进行田野调查和观察思考,他笔下的人物,会永远留在读者的记忆中。
伟大时代的嘹亮赞歌
聊城市文联副主席、作家,泰山文艺奖获得者 张军
作者王长新是写通讯报道、报告文学的老手、高手。我与他有几十年的交情了,读过他的许多大作,还编过他的多篇报告文学。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又捧出了这一个大部头之作,是值得祝贺的。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意义自不必多言,正像书名所高度概括的,是为一位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树碑立传之作。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就是农耕文明史,但几千年春秋,乡村没有振兴过,仅仅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不断持续,是为填饱肚子、解决温饱而奋斗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奋斗,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步入小康!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一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这本书就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剖面,让现实告诉历史,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这一翻天覆地的伟业的。
该书不仅是为耿遵珠树碑立传,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进行了一次描述,完成了一次时光的立体造影。
脚下有泥土 笔下有真情
聊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作家 高杉
这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破解耿店成功密码、讴歌新时代农民实干奋斗的难得力作,为我的老朋友长新高兴。
书中那些有生命温度、生活热度、思想深度的文字,如果没有扎实的农村生活基础,没有多年的心力、笔力、脚力,只是在吹着空调的房间里,靠网上复制粘贴是写不出来的。这本书,除了塑造了耿遵珠这个人物之外,还写活了很多人物,塑造了乡村振兴的群像。比如,残疾青年耿付征,一个从沮丧失落、万念俱灰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棚二代”创业的先进典型。还有敢“吃螃蟹”的耿付建、农场主曹有忠、营销女神崔广丹、种菜行家刘百祥等,都是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农村青年成功的形象。
书中鲜活的语言,既有烟火气又富有生活哲理。如,在讲农村党建重要性时说,“这关键,那关键,不如党建最关键”“工作好比一杆秤,党建就是定盘星”;在谈到创业和人生时说,“一个人、一个村的气质,是由实干定义的”“做买卖秤杆子公道比嘴皮子利索管用”等,这些生动鲜活、具有泥土气息的语言,让人读起来更亲切。
多视角叙事与创作的典范
聊城市文联工会副主席,作家 姜勇
我们眼下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报告文学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如何使报告文学具有时代的现实性和先进性,而又不失当代小说一样的生命力和思想容量;将深刻多义的世界置于报告文学多角度的光照之下,标志或呈示它自身内部的种种丰富性,从而达到更高的审美标准。这是王长新近年来孜孜探求的艺术创作风格。
《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就像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中国鲁西乡村振兴交响乐,时而舒缓、时而激荡。每个章节既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紧紧围绕耿遵珠这个灵魂人物进行深度挖掘,让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主旋律在鲁西大地上更响亮。作者通过对耿遵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深入细致地描写,成功刻画出一个中国乡村振兴模范生感人至深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没有进行图解式创作,更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尝试寻求一种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运用多种视角观察事物。让笔下呈现出时空广阔,让每一行字都沾染上生命个体的灵性与神韵。
言之有文 行之久远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刘广涛
如果说名言警句的恰当引用为本书增光添彩,那么,本书所蕴含的风物典故,则增加了这部报告文学的文化含量。
本书引用的名言警句有:《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荀子·修身》中的“道虽迩,不行不至”;《论语》中的“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北宋苏辙《新论》中的“欲筑其室,先治其基”;《农政全书》中的“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王祯《农书》中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等。
本书涉及的风物典故有:关于茌平县的来历及博平镇的历史渊源,关于孔子回辕处的传说,关于茌平博平历史名人,关于“海二八”酒席,关于神奇速算术“袖里吞金”,关于鲁西牛梭子的民间传统工艺等。
上述文化文学典故风物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这部报告文学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其中的地域风物,具有丰富的民俗学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非虚构文学领域的新收获
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聊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厚刚
王长新的报告文学《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是书写乡村振兴的一部作品,是非虚构文学领域的新收获。这部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回应时代关切
世界正处于巨大的转变之中,中国乡村振兴成为一个巨大的关切,这部作品正回应了这样的关切。农业工业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民在文化生活形态、精神形态方面也得到相应转变。
二、作品的敞开性或未完成性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所体现出的精神,可以面向未来不断生成、继续发展。因此,这部著作具有未完成性,它将不断追踪、记录,呈现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弘扬这位乡村振兴模范生所体现的不断生成、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的精神。
三、这部非虚构文学的完善可能
非虚构文学的写作难点在于,文学虚构与现实“非虚构”的边界处理。在一些文学细节的方面,还隐匿着更丰富的文学功能需要揭示;在现实的“非虚构”方面,也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夯实巩固,但两者均指向与融一于真理性。
身处沃土 心在中华
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邢红静
王长新写此书,既是为解答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这一命题,更是为找寻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密码——历史文化、人情往来、家风传承、时代变迁是如何打造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城市像“枣木梭子”般强韧又宽厚的特质。
本书的语言细腻、温厚,文风从容不迫、潇洒恣意,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又说透了道理。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擅长用一个个小细节打动人。在“初绽的梦想”里,他历数耿遵珠扛过的重担、受过的锤炼、担过的责任、吃过的苦头,刻画出一个小小年纪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倔强不屈、实诚果敢的年轻人形象;在“支部领办合作社”里,他通过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勇于改革、眼光长远、与时俱进的“当家人”形象;在“曲洲求苗”里,他通过求苗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心怀大爱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
读此书,会读出时代的召唤、舍我其谁的气概,会读出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的温情,会读出“得”的平淡与“舍”的壮美。这样一部著作,是对那些虽平凡却坚定执着地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的英雄们的传颂,是对无数个如耿店村这样勇于探索的小小村镇创业史的赞歌。
好的报告文学是有温度的
泰山文艺奖(报告文学)获得者,作家 张小泱
近读王长新老师的大作《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我不仅惊叹于他那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更惊叹于他的细腻与洞见,一个质朴而热情的乡村振兴模范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文学评论家说,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好的报告文学是行走出来的,作者要经过大量调查、勘察、采访,才能创作出一部好作品。阅读《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这本书,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王老师的每一处落笔、每一处呈现、每一处精彩瞬间,都是双脚绽放出的文字之花,是他跟他所塑造的模范人物亲密接触的结果。因而,他笔下的人、事、物真实而亲切,正是我所熟悉的鲁西农村,正是我所熟悉的父老乡亲,正是我所熟悉的优秀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摆脱了亘古不变、千人一词的农耕文明的调性,没有无病呻吟。他善于通过人物写情感,却又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理性思维,情真意切、合情合理,让人动容。王老师还很擅长用诗意的渲染和细腻的笔触铺垫、烘托,不慌不忙,娓娓道来,让人沉浸在他精心编织的文学意境里,于不知不觉中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为劳动人民代言
聊城市诗协副会长,作家 崔会军
王长新以“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初心,深入耿店村二三十趟,细致地进行采访、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历经几个月的时间,创作了20多万字的《中国乡村振兴的模范生——耿遵珠》。
这本书把耿遵珠这颗珍珠的光芒写透了,写出了各个角度发散的光,就连隐藏或折叠的部分也表达深刻、描绘真切,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耿遵珠。本书对他的日常生活、他的人生历程、他的成长道路,挖掘得非常深入。耿遵珠在外出购买种苗、处理村子边角地、选房、承包大棚等事情上,处处带头先上,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好事让给乡亲。这样的党支部书记做事,以理服人、以德服人。面临棘手的问题,他凭着恒心、决心,总会找到解决办法。我们也看到了榜样在生活中的另一面,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没有拔高,没有夸张。事情虽然微小,但独特、感人至深。可以说,耿遵珠是社会造就的,也是时代造就的。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史诗性作品,还是一部广大乡村干部的励志书。耿遵珠作为乡村振兴的模范生、一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重塑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高大形象,也为新时代“鲁西枣乡精神”注入了新内涵。
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
茌平区振兴联合校副校长,作家 李明芳
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这不是夸张的文学修辞,而是时代的印证。
作家是时代的见证者、书写者,也是参与者。好的文学作品要找准其介入时代的交会点,不断寻求更有分量、更具感染力的表达形式。作者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了解、图片搜集、考察调研、资料阅读等方式,从火热的生活场景中获得了许多创作素材。作品人物形象饱满,事迹真挚感人,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文笔清丽,既有对时代理性的思考,也有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成效时的激动与喜悦,一个有鲜明性格的人与火热的时代交融,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本书对耿店村的乡村振兴经验进行了提炼总结。诸多元素勾连交织,再加上作者的思考,才造就了这样一部有分量、反映现实的长篇报告文学。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反映我国乡村如何蜕变成长、向现代化新农村转折的全景式社会学著作。
一本好书
茌平区民政局原局长 胡振同
说这是一本好书,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摸准了时代脉搏。“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国家最牵挂的问题。我们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那么我们的菜篮子呢?也得提在自己手里。
第二,扎根于沧桑厚土。这本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文章没有大量的修饰与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拉家常、讲故事。
第三,用事实说话。大量的数据、事例、典型、对话、方言土语……若非深入农村、扎根基层,若非进棚入户和种植户促膝长谈,作者肯定是不能完成这部作品的。
第四,它是一部教科书。这是一部有关“三农”的著作,也是一部教科书。它循循善诱,引导人们如何做人、做官、做事,聚焦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党支部书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如何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走集体化道路,如何实现农村城市化,如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等一系列焦点问题。著作全方位、大场景、大手笔,描绘了耿店村,描写了耿遵珠,描绘了古道热肠的百姓,描绘了耿店二十多年的沧桑巨变。
第五,循着“鲁西小寿光”的文脉,丝丝入扣。文章先捋发展嬗变之根基,挖来挖去,挖出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挖掘出了文化引领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