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有惩恶传说 有英雄佳话

——火烧营村名的来历与传承

本报记者 孙克锋

“火烧营是冠县辛集镇的一个村庄,听村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中的火烧连营,其实村名的来历另有传说。”4月8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说起火烧营村的故事,如数家珍。

据2022年8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冠县地名志》记载,火烧营位于冠县辛集镇政府驻地西南2.5千米,东邻邹村,南邻于家村,西接阎二庄,北靠饮马庄。相传元朝前期,赵、许、杨等姓定居于此,渐成东、西两个小聚落。元末,合并为村,名合成营。

约至明朝前期,荆姓从登州府栖霞县老二庄迁入。因村距范庄(后范庄消失)范氏茔地甚近,村人认为不祥,便改村名为“火烧范家营”,后简化为“火烧营”。

关于村名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惩罚恶霸的传说。在马颊河岸靠范庄的东北方向有一块肥沃的土地,村民一年四季劳作不停,生活也相对富足。范庄村的范二拐依仗在县衙里当差的小舅子,做人做事非常霸道。村民见到他,都要躲一躲,生怕惹着他,招来麻烦。

范二拐膝下有一独子,自幼受到惊吓影响了智商。眼看年龄越来越大,儿子却讨不上媳妇,范二拐怕再拖下去要绝后,于是就生出个“抢”的馊主意。这年,杨柳青青的季节,范二拐带了几个人抬着一顶花轿去了张庄。那里有一个姑娘叫红女,生得水灵,自幼心灵手巧,心地善良。范二拐的坏主意打到了红女身上,硬生生把她抬进了范家。对此,乡亲们都敢怒不敢言。

红女被抢进范家后,满腹委屈,几天不吃不喝,想以死来抗争。几天过去了,范家小子并没有在红女面前露出呆傻劲来,红女的心稍稍放松下来。五天以后,范家小子陪着红女回娘家张庄,途经范庄北边那块玉米地,看到前面有一只鸟围着一条蛇斗来斗去。范家小子见了,先是吓得怪叫了一声,然后扭头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他爹的堂屋里,一只鞋子半拖着,两只眼直勾勾的,上气不接下气。范二拐摸清了儿子的毛病,就问他见到了什么,他老半天才拼出两个字:“长虫……”红女随后也赶了回来,范家小子的傻劲从这里露出来了。

范二拐问清了事情的经过,说那是龙凤斗,不是什么长虫打架,并说那是一块风水宝地,连连称赞:“好地方,好地方。”其实,他望着那块肥沃的土地早就眼红了,只是没有机会下手。“既然如此,何不借此风水宝地,在那里修建一座自己的坟茔呢?”范二拐心想。于是,范二拐带上银两找到了县衙当差的小舅子。小舅子还真把这事办成了,县衙下令把那块玉米地拨给了范二拐当坟茔地。没过几天,范二拐带人砍掉这块长势旺盛的玉米,花重金动工修建起了范家坟茔。百姓见此情景都非常气愤:“不能再受这气了,就是老虎的腚,我们也得给他一下子,宰了范二拐。”“不,烧了他的家,烧了他的坟茔!”“对,烧了他的坟茔!”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合计着给范二拐点厉害。夜间,范家的坟茔变成了一片火海。三里五庄的人都来看热闹,就是没人去救火。眼看着大火把坟茔烧尽,从此以后,范二拐再也不敢作恶了。人们也就把范庄称为“火烧范家营”,后来又叫成了如今的“火烧营”。

《冠县地名志》记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版、1934年版《冠县志》均载“火烧营”,面积0.64平方千米。村里居民164户,598人,皆为汉族,有荆、韩、邹、张、赵、王、周、杨等姓氏。清末民初属冠县博陵乡;1930年属冠县第六区;1950年属冠县第四区;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名火烧营生产大队,属辛集人民公社;1961年设区辖社,属辛集区赵庄公社;1971年1月撤区并社,属辛集公社;1984年撤社改乡,设火烧营村民委员会,属辛集乡;2013年12月撤乡改镇,属辛集镇。火烧营村以农业为主,耕地876亩(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火烧营村是革命老区村,曾涌现出一名抗日英雄荆维德,他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第二团团长,在茌平县琉璃寺(今属高唐)被日军包围,突围中身负重伤,经治不愈而逝。2015年8月,荆维德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3-04-11 ——火烧营村名的来历与传承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615.html 1 有惩恶传说 有英雄佳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