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笼屉制作人苏子强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苏子强的手工笼屉作坊在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苏楼村。他从14岁开始跟随本村的苏庆祥在聊城、济南学习制作笼屉,随后自己独立从事手工笼屉制作经营,如今已经有35年了。
苏子强说手工笼屉所用材料主要是樟子松和竹子,制作笼屉看似简单,实则繁难,先后要经过板材烘烤定型、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刨平等30多道工序。有经验的匠人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制作一只上好的笼屉。上世纪90年代之前,靠制作手工笼屉还能养家,如今,手工制作笼屉费时费力不说,收入也不高,与现在市场上的不锈钢、铝制品笼屉相比,显然失去了竞争力。苏子强的两个子女和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愿意学习这门老手艺。但因其有清香的味道、天然的材料、不落水蒸气等特点,仍被很多蒸制传统面点的生意人使用,这也是苏子强能坚持到现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苏子强每天还在坚持做手工笼屉,他已经把制作笼屉当成了生活的乐趣。他说,笼屉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一门技艺,2022年入选东昌府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现在自己不到50岁,还算年轻,不能让它从自己手里失传,他希望自己制作的每只笼屉都能经久耐用,也期盼着有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这门传统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