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五”和 他的“书店日记”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洁
每一个爱书的人,应该都做过开间书店的梦。理想的情境大概是:一年四季,四周环绕书籍,手中一杯咖啡,忙的时候给人选书找书,不忙的时候就自己坐在书店里看书。但如果你看过那本火爆全球的《书店日记》就会明白,书店这活儿呀,可真是不好干。
城区一家书店的负责人王占民,每天也在写“书店日记”,两年多的时间,他用1000余篇文章记录了开书店的日常。在这本日记里,我们见证了一位民营书店从业者的坚守与转变。
告别普禾
4月5日,清明假期。淅沥了大半天的雨傍晚停后,却又有了夕阳。来到开发区普禾书吧时,恰有一道光照在这间玻璃房上,招牌旁边的一行字好像给这个画面配了旁白“一束光照亮”。
这是这家书吧发出搬迁通知的第二天,不少会员接到退款通知后,趁着假期赶来了。从门外看过去,店内选书的人很多,吧台等着结账的读者排起了长队。和上次来这里时,“纵然门外车水马龙,屋内时光依然细水长流”的印象大相径庭。同事笑称:“终于看见书店热闹一回。”
书店店主王占民,网名“王老五”,在个人公众号“致远悦读公社”中这样介绍自己:“一名退伍老兵,一个书吧老板,一位文字爱好者。”这个公众号几乎每天都更新,说是文章,其实更像一本“书店日记”。
记者在这本“日记”中了解到,2021年4月23日,王占民在东昌东路老转盘东北角的顺德广场开了间普禾书吧,面积300平方米,存书15000册,会员千余人,对医护工作者、消防员、交警提供免费借阅服务。这里每周都会举办几次读书会,周五晚上重点讲解历史人物;周六晚上由聊城名人讲解专业知识或奋斗历程,像白云、念以新,作家鬼金、赵月斌,教授陈德正、赵勇豪、刘广涛等都曾来书店举办讲座。这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读书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因为普禾书吧所租房屋属性问题,书店需要搬迁。4月5日,王占民在公众号上发表告别文章《她还是要走了》,他写道:“开店时有多狂喜,闭店时就有多悲伤,开店与闭店之间是最温暖的时光,感谢一路有您的陪伴……从今以后,我在尚书房等您。”
迎接尚书房
王占民的新店尚书房,开在东昌湖畔,北关桥向西100米的财信时代广场内。白色的大楼静静地伫立在蓝天碧水前,书店临湖而居,推窗见景。
4月8日傍晚,在另一个完美的夕阳中,记者走进这家尚未开业的尚书房,深色调的装修与安静温柔的白色大楼形成反差。店内天花板全部用镜面装饰,视觉效果敞亮、别致,层高增加了一倍,空间变得高挑,犹如视觉迷宫。胡桃木色家具、舒适的沙发、正对湖面的落地窗,还有咖啡的香气……让人沉浸在慢生活氛围中。正如美国书商罗森巴哈所说的那样:“佳本汇集之处,自会透出一股神秘气息与难以捉摸的美感,让整个空间染上异色。”
借聊城大学教授赵勇豪的话说,“弄书店这事儿,‘王老五’不但情怀满,做起来还充分发挥了军人的狠劲儿,一开始就是奔着聊城最美书店去的”。
与普禾书吧不同,尚书房有了黑胶唱片和咖啡,这些都是网红打卡地的重要配置。至于成为网红后,会不会有人只是来打卡,却不“刷卡”,王占民说:“打卡也算是给我们做宣传。”
光靠卖书,肯定活不下去,这早已成为书店业内的共识。在电商冲击、电子书流行的大环境下,“网红化”实际上是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书店+文化活动”“书店+咖啡”“书店+零售”……这几年,王占民不断尝试新的模式,他的书店也慢慢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成了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场所,焕发新的生命力。
开书店,“情怀”俩字绕不过
许多爱书人都有着开书店的梦想。朝阳初上时,沐着晨光来到书店,看书、品茶,和有同样爱好的朋友相聚,实现梦想的同时又能安身立命。虽然开书店付出的心血、面临的压力与其带来的回报相比,可能会让人失望,但依然有人心系于此,将开书店视为人生的梦想。
采访中,记者问王占民:“开书店,‘情怀’俩字绕不过,是吧?”
王占民答:“绕不过。”
说完,他把自己的“日记”《我为什么开书店》转发给记者。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就像年轻的时候我想去当兵,人至中年又想开书店一样。或许是小时候渴望看书的愿望总是不能实现,心底一直有一个时隐时现的梦想,那就是今生一定要 开一家书店,实现‘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的愿望。”这是王占民开书店的初心。
202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普禾书吧正式开业;2023年4月22日,尚书房即将开业。
“开书店真的不是一个买卖,真的只是一种情怀。曾有朋友明贬实褒地说让我将书店更名为‘情怀博物馆’。人这一生,终归是要做点儿事的,做点儿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不让自己白活一回。对于我个人来讲,上半辈子在消防待了24年,是拯救人命;下半辈子把自己交给书店事业,算是帮扶人心,亦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有遗憾。”这是王占民依然在坚持的理由。
尚书房的面积不算小,咖啡区、文创区占了一半左右。记者在书架前环绕一周,发现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以及《长安十二时辰》《平凡的世界》等畅销书占据了书架中不小的面积。18本并排放着的《活着》似乎在提醒,书店是这个市场中一粒很小的沙砾,不论它包裹着怎样的情怀,它首先是一个商业体,就像一个人不论有多么伟大的理想,首先得“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