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份热爱,守护精神家园42载
——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三病区主任张月英
文/图 鞠圣娇
“你不能跟他一样呀,你是家属,要多担待他,他那种想法是不正常的!”
4月6日下午,笔者到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三病区采访,刚走进病区大门,就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言辞恳切地劝解电话那头的患者家属。
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月英。1981年参加工作,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医师到如今经验丰富的病区主任,她在该院精神科坚守了42年。
“每天不是病区就是门诊,这些年都这样过来的。习惯了,只要患者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张月英说,她面对的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弱势且具有危险性的群体,但她越干越热爱,从未有过怨言,更未想过离开。
“我的办公室门,始终敞开”
作为主任,张月英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她和病区的年轻大夫一起办公。她的办公桌在最外侧,始终敞开的办公室门能让她一眼就看到走廊里的患者。这个习惯,她从1997年当上病区主任就养成了。
“患者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特别关注,坐在外面方便观察患者,也方便跟大家交流患者情况。”张月英说,她所在的病区,收治的是重性精神疾病男性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癔症等。受疾病影响,大多数患者不愿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需要医务人员认真观察,才能做出更有利于治疗的判断。
笔者采访时,恰逢患者自由活动时间,张月英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从门口经过的患者。这时,一位患者来找张月英:“我这两天闹了七八次肚子,给我开点药吧。”“知道啦,马上给你检查。”张月英回答得干脆利落。
待患者离开,张月英又嘱咐主管大夫:“仔细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腹泻,是否需要用药。”为何这么说?她解释道,因为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说话中气十足,没有因多次腹泻导致的精神状态不佳,所以需要医生判断患者是不是在说谎。因为重性精神病人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不愿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不安心住院治疗,他们有时会说谎,期望大夫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药物并不能随意使用,需要医务人员结合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当精神科大夫,必须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会交流。”张月英常这样嘱咐年轻大夫,因为患者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再加上有技巧的谈话,就能“套”出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患者是我的亲戚朋友”
精神病患者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常被人称为“疯子”,很多人对他们都敬而远之,生怕被打、被骂。面对兴奋躁动的患者时,张月英没考虑过个人安危,她总是主动站出来。她曾被患者踹到尾骨骨裂,也曾被不理解的家属谩骂、殴打。
“患者是因为疾病才对我们动手,他们是不受控制的,而等他们病情好转,也会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说起被患者误解的经历,张月英依然是笑着的,“就这两天,还有个患者在病房里骂了我两三个小时呢。他们(指病区年轻医生)不敢告诉我,我说这有啥,就当患者在唱歌就行了。”
张月英提到的这位患者因躁狂症被家人强制送到医院,经过治疗,患者恢复了正常思维,还向张月英道了歉。采访时,这名患者又来找张月英,说起当天的情况,他很不好意思:“就像做了一个梦,不知道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患者离开时,张月英跟他击掌,鼓励他:“好好治病,相信你!”
“把患者当成自己的朋友、兄妹、孩子,就能把患者的需求放到心上。”张月英说,她要管理180余名患者,这句话正是她在科室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的原因。受疾病影响,很多患者失去了自理能力,又没有家属陪护,生活起居就需要医务人员照顾。张月英身先士卒,给患者喂水、喂饭,指导患者洗澡,在她看来,帮助患者料理个人生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与行为治疗。对于救助站送来的“三无”流浪患者,她总是以言语或书写的形式耐心交流,根据患者的只言片语,尽快帮其找到亲人;她带头捐款捐物,帮助贫困患者渡过难关;对患者家属,她也十分有耐心,两部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电话。
下午5点,病区要开饭了。“身体弱的、年龄大的,先往前站!”张月英快步走到就餐室,指导患者们有序就餐。张月英先给不能自理的小明(化名)安排好座位,帮他掰开馒头,嘱咐他慢慢吃。随后,她又给需要糖尿病餐、清真餐的特殊患者发饭。哪位患者需要吃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没啥爱好,就是个工作狂”
每到周一,张月英都格外忙碌。这天,她不仅要出门诊,还要心系病区的琐事。她有时一天接诊五六十名患者,除了来复查开药的患者,每名新患者她都仔细问诊,检查下来至少半小时,经常中午加班看诊,“没时间去吃午饭,兜里装几粒糖果,抽空吃点,避免低血糖”。
张月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即便退休返聘后,她也很少休息,在办公室的休假记录本上很少能找到她的名字。算了算,她已经有五六年没去逛过街,活动范围在医院周边1公里内,仅在发烧后不得已回家休息了2天,平时也就在周末休息两个小时。对此,张月英说:“我没别的爱好,就是个工作狂。只有在医院里,我才感到安心。”
张月英的日子很简单,每天早晨7点半出门,10分钟后到达病区,中午回家午休,晚上还要到病房巡视一圈,逢年过节也不例外。白天工作忙,她多在晚上看书,“我特别渴望学习新知识,一是上学时获得知识的途径少,得到一本书就如获珍宝,想着抄下来、背下来;二是刚上班时医院只有5个病房,最多收治二百多名患者,但还有很多患者需要医治,只有多学习才能帮助更多患者。”出于对患者的负责,张月英从最新的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不断买书、看书、分享、应用,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如今,医院创造的条件多好啊!”张月英说,现在治疗手段多元化,仅靠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已经成为过去。该院倡导多种疗法相结合,采用“药物+心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还开设各类培训班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鼓励大家发表论文、搞科研,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不断提升。
“我是急脾气,干啥都想一次就干好!”张月英靠着一股韧劲,在行业耕耘了42年,她收获了很多荣誉,像山东省“三好一满意”示范标兵、山东省优秀医师、知名医学专家、聊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等。但在她心中,患者的认可就是对医生最好的嘉奖。
采访感言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不容易
择一事,爱一行,终一生。
社会飞速发展,追求捷径成了一些人的选择。但是,总有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从未想过离开。为何?张月英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体会到了价值感,越干越愿意干。而这样的“价值感”,是因为她沉浸在工作中,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实现了人生价值。
反观年轻人,很多人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或是在各类工作中浅尝辄止,或仅愿意从事简单的工作,不愿意动脑思考,更不愿意为工作多付出,更有甚者用“佛系”来形容自己。有人说,迷茫是年轻人必须要面对的烦恼,但浑浑噩噩中,失去的不仅是宝贵的青春,更是踏实生活的本领。
采访时,张月英说她特别欣赏该院党委书记武建胤的一句话,“把计划变成行动,把问题变成成绩,把经验变成制度”。这句话,字字都跟执行力相关,而有些年轻人缺乏的就是执行力,想了不去做,做了不深入,频繁转换赛道。
人生需要尝试,更需要积累。尝试是为了更好的选择,但选择是主动的,不能一个行业干不下去就匆忙换另一个行业。积累的过程或许痛苦,但坚持下去,就会迎来破晓的曙光。而且,积累也是反思、改正、进步的过程,是成功的前提。不坚持,无论何时,都不会见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