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出炉
本报讯 (记者 鞠圣娇) 持续实施妇儿健康“六大免费项目”、提高困难儿童救助标准、推动学前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月13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丁洁清发布了我市2023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并介绍了相关情况。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我市连续10年下发为妇女儿童办实事文件,内容涉及妇女合法权益维护、妇女创业就业、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和救助、妇女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和关爱、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推动我市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今年,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围绕市“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指标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面向各成员单位、特邀单位征集2023年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计划。各成员单位围绕自身职责,从解决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科学谋划关爱妇女儿童实事30余件。经过逐项筛选、优中选优,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2023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于4月8日正式印发。
2023年关爱妇女儿童十件实事涉及妇女儿童健康、女职工权益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困难儿童关爱、儿童教育等方面,参与单位有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等15个单位,较以往相比,内容更全面、更具体,覆盖更广泛。
一是持续实施妇儿健康“六大免费项目”
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8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90%;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补服率达到90%;实施免费产前筛查项目,免费产前筛查率达到85%;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项目,免费新筛率达到99%;实施农村和城镇低收入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覆盖率达到85%;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项目,完成手术60例。
二是实现“工会妈妈小屋”在公共场所和有需求的单位全覆盖
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工会妈妈小屋”在大型商场、车站、公园、医院等公共场所和育龄女职工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建尽建”。对已建成的610个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工会妈妈小屋”,全部配齐基本设施,将公共场所“工会妈妈小屋”纳入“齐鲁工惠”App导航图。
三是开展妇女素质提升培训和家教公益课堂
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妇女10000余人。在市妇女创新创业培训基地举办抖音电商、形体仪态、瑜伽等公益课程60场。持续深化“水城巾帼美——聊城市家教公益课堂”品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沙龙、读书分享会、微课堂、亲子实践活动等110场。
四是选取试点开展妇女生育津贴联网申领工作
以聊城市妇幼保健院、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为试点,对医保业务系统和医院结算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生育津贴申领“不见面、零跑腿”联网申领办理,生育职工津贴9个工作日内拨付到位。
五是规范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及配套政策,为符合条件的120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肢残矫治手术等基本康复服务。
六是提高困难儿童救助标准
机构养育孤弃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78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基本生活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42元。
七是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保护
开展“法治进乡村进职校”及“法治文化基层行”宣讲活动120场。落实“一号检察建议”,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对全市矫正对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免费采集特定位点的基因信息,为儿童建立“基因标签”。建立“水城润禾”未成年人权益协同保护工作站。
八是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建设儿童友好型图书馆阅读空间,打造具备儿童阅读功能的城市书房20所。规划建设1处儿童专类公园(聊城森林儿童乐园)。优化儿童上学路径,规划绘制儿童友好爱心斑马线20条。
九是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
利用市规划展览馆、市科技馆等资源,开展儿童科普、“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主题活动。线下采用基础知识讲座、示范观摩、演出欣赏、学员成果展示等方式,开展戏曲、杂技进校园大型活动27场。线上采用微课录制、上传下载、直播指导等方式,将戏曲、杂技等文化送到各级各类学校,覆盖全市中小学。开展“科普报告行”走进学校活动20场。
十是推动学前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市级财政下达资金8.6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足额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改扩建幼儿园11所,新增公办园学位2550个,新改建中小学1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万个。
制图:张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