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鲁西一点红

□ 程世霞

“鲁西一点红”不是一处景致,也并非哪位美颜,而是东昌府古运河畔大小码头处,一位少林拳师的别号,是拳师在济南擂台比武时,一举挫败日本武士,济南百姓给予的由衷赞誉。

在我孩提时,每每玩耍于运河沿“桑园”处,常看见一位耄耋老人,在自家门前与那棵虬龙般的槐树比肩挺拔。老人双目微合,一身中式布衣衫,头上一顶六合帽,手下一柄木拐杖,颌下那绺银色山羊胡微微翘起,老却老矣,并不见丝毫的颓废相,脚下如同生了根,俨然一尊伫立的雕像。那时的我还没有他的拐棍高,任凭我们嬉戏打闹,老人从不嫌吵。我不知道老人的高寿,只觉得他的胡子比我爷爷的还要白,可我爷爷的背早就弯成了弓。记得父亲一句感慨:“郭老爷子该有九十挂零了吧,有功夫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多年后才知道,老爷子斑斓的阅历,足以令吾辈炫耀高邻的德操。

老人大名郭汝河,是聊城正宗少林拳传人,武学界有名有号的人物。明清时期运河码头一带的繁华兴盛,吸引了众多贤达商家、各路英才浪潮般涌入汇聚,陆续在运河码头落脚置业。郭家也在其中,于清朝末年就跟我家祖辈成了运河沿上的街坊。这之前,郭家已是聊城东乡的殷实门户,当年顺势而为,在运河大小码头之间通往东关大街的三岔路口处开了一家酒馆,此处因有一片桑树林,故名“桑园”。郭家酒馆生意兴隆,宾客盈门,也招来几个泼皮无赖屡屡白吃白喝。经商讲究和气生财。汝河的父亲起初为和气不想多生是非,一再忍让不予计较,然而却导致了无赖的得寸进尺,吃喝不算,竟然酒后寻衅滋事,搅扰生意。总不能再这样没完没了地迁就下去,父亲从老家把儿子叫来。彼时二十出头的汝河武学初成,父亲嘱咐儿子:只可震慑,不许伤人。

这日,几个泼皮又来酒馆吃喝,汝河等候他们吃喝完事,便上前结账,对方没把这毛头小子放在眼里,醉醺醺地道:你老子从来都没收过钱,你小毛孩子还想改改规矩不成?

汝河抱拳谦恭道:小本生意,亏欠不起。还请哥儿几个体谅。

几人张狂叫嚣道:怎么?这点情面都不给?还知不知道运河水的深浅?其中一人上前抓住汝河的衣袖,虚张声势地威胁道:今儿个想见识见识?

汝河不动声色,双手一拱:慢着,小弟这褂子是老娘一针一线刚缝制的,拽坏了就没得穿了,听说哥儿几个身手不错,今天愿意讨教讨教。说罢,随手扒下外衣,环视一下酒馆大厅,寻找放衣服的地方。只见他瞅了下房梁,一个健步跃到房梁下的桌子上,再一纵身抱住了梁下的立柱,双腿盘牢顶梁柱,一手慢慢托举房梁,另一只手将上衣掖在梁与柱子间的缝隙处。放好衣服,他一个鲤鱼打挺翻转跳下,双脚稳稳地站住,气息平缓:哥儿几个承让!想如何比试?要知道这酒馆大厅跨度约近三丈,一搂粗的房梁,青瓦起脊的房顶,重量全压在这梁头上,没有千斤的臂力怎可能托起大梁?几个泼皮看出汝河身上的功底,知道不好惹,于是乖乖结账走人。

在老一辈人看来,练武者仅仅喜武爱武是远远不够的,性情必须持重内敛,不可轻易招惹是非。此事让父亲确信儿子是块练武的料,于是全力资助汝河从武。

郭汝河的武学,源于正宗的少林寺拳法。当年清政府发布遣散僧兵命令,少林和尚肖安于乾隆末年流落到东昌府红毛寺隐居,由于怀念母寺习武生活,秘密收徒传授少林拳术,徒弟中郑培立得其真传,成为聊城少林拳第二代传人。郭家自汝河之上三代单传,原籍亦非本地,动荡岁月,汝河父亲深感势单力孤,特聘请郑培立到李太屯家中做拳师。汝河练功刻苦,悟性极好,虽身材偏瘦,却精神抖擞,师傅欣赏有加,传道多年,汝河武艺大增,腿、拳、刀枪、架势等功夫扎实,尤其擅长散打和徒手对练。

酒馆事后,汝河开始走运河跨黄河,遍访名山大川,一路拜访高人先师,切磋讨教,博采众长,功夫日渐精进。几年的江湖游侠生涯,让他历练得愈加刚柔兼济、练达稳健。师父郑培立更是赏识有加,传授真学,使其成为聊城少林拳第三代传人。当八国联军犯我家国,血气方刚的郭汝河奋起参加义和团抗击外辱,后因清政府镇压,不得已回运河码头隐居。

当时,古运河繁华不再,一些外地客商渐渐转去他乡。然而,已聚居在这里多年的老门老户,一腔运河情怀早已根深蒂固。东昌府“崇武尚文”民风悠久,战乱频仍,武学更加兴盛。汝河闯荡江湖多年,习惯了大运河上风风火火的勇武,顺势收了酒馆,改换门庭转为郭家武馆。郭家武馆秉持强身健体的理念,倡导“尚武崇德”,从不随意伤人,武德受人敬仰,加之汝河本人低调内敛,讲究规矩,不随便收受他人无缘馈赠,年岁渐长,街坊邻里遇见总会尊称一句“郭爷”。

民国初年,日本武士在济南府摆下擂台,他们手毒心狠,气焰嚣张,一连打伤中国武士多人。郭爷听闻此事,按捺不住心中义愤,伙同王士诚、韩书用、赵元公一起策马飞奔济南府。

几个人连续两天仔细观擂,分析揣摩对方招式,回到驿馆,针对日方招数商讨对策。第三天郭爷登擂与日本武士对决,几招过后,他瞅准时机,带风的雄掌直击对方面门,日本武士被应声打下擂台。围观者一拥而上,纷纷近前察看,只见那日本武士眉心处留下一点殷红的血痣。内行人知道郭爷掌力威猛,击中对方要害,致使日本武士当场败阵摔下擂台。然而,即使内功高强,掌力威猛,对方眉心的殷红缘何而来?有人怀疑他用了暗器,抓着郭爷的手仔细察看,但见他两个手掌的拇指关节内侧,各有一枚坚硬凸起的圆形老茧,甚是突兀。究其原委,原来他手中多年来不离一根枣木棍,攥在手里的枣木棍不停转动硌磨,日久天长,致使拇指关节粗大,内侧结起老茧,并越来越坚硬突出,出掌时内功集中在这一点上,威力可想而知。

此举大长了国人士气,济南百姓欢呼雀跃,颂赞:“鲁西一点红,郭汝河、王士诚。”此事,已载入《聊城市志》。

济南打擂一掌击垮日本武士,郭爷声威倍增。回到运河码头,远近武行中人,前来讨教切磋者络绎不绝。其中,有的诚意交流,互为促进;也有的有意挑衅博取个人名声;还有的年轻气盛,总想寻机比试高下。

扑面而来的名气并未让郭爷飘飘然,他不仅没有乘势而上,反而藏锋敛芒,撤了武馆经营米店。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不速之客来访。

某次,米店来了位衣冠楚楚的外地绅士,进得店来左顾右看,挑三拣四。郭爷知道又是一位来寻事的,无论对方如何找茬都不急不躁。后来,那人抓起一把米,用轻蔑挑衅的语气道:“看你家卖的米也太碎了吧?”说着在郭爷面前用力一捻,待其伸开手掌,手中的米粒竟全成了碎末。郭爷知道来者不善,仅仅好言以对恐不会罢休,于是,一边附和“武士好手力”,一边不经意间帮对方弹落马褂上的粉面。之后,他提醒对方:“先生这么金贵的马褂,是在哪里划破了?”对方抬起衣袖垂目再看,只见郭爷手指对捻的马褂处,竟露出两个洞来。对方深知郭爷的功夫远在自己之上,随即悻悻离开米店。类似的事情屡有发生,各路来者门派有别,功夫参差,郭爷总是设法迂回应对,巧妙化解干戈。

郭爷晚年不再收授帐下弟子,但不吝自身武学传授,更没停止武功的修炼。直到九十多岁,照常作引体向上运动,对愿意入门学武者,敞开大门迎接,他博爱的胸襟,促使少林拳在聊城广为流传。老人一生秉持的武德理念,诠释了“强身健体”“扬我国威”的中华武学精髓,积淀成民族文化的灿烂星辉。

“鲁西一点红”,不仅“点”红了鲁西,也红了运河,红了华夏。

2023-04-1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867.html 1 鲁西一点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