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
光岳楼上一通壁碑缘何被毁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最美人间四月天,桃李争芳柳如烟。四月的聊城古城区,春和景明,惠风和畅,让人忍不住把灿烂的笑脸和城里的景致定格成百看不厌的画面。
4月18日,迈过光岳楼楼基的56个台阶,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会长耿振军在一楼西门北侧驻足,指着上面的一通壁碑介绍说:“这通壁碑上题写的诗非常有名,也非常优美,不过此碑的左下方却遭人为损毁。”
那么,这通壁碑上的诗是何人所写?为何要作此诗篇?“毁碑”事件又是如何发生的?
一首作于400多年前的诗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1988年,光岳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光岳楼上现有碑刻22块,其中维修记事碑8块,诗文碑8块,另有石匾6块。
记者看到,这通名为《九日偕诸寮宴兖郡徐阳滨节推于光岳楼》的诗文碑位于光岳楼一楼西门北侧,壁碑高64厘米,宽162厘米,阴刻,行草字体,文字优美大方,舒展自如。
“这首诗的作者董汉儒,字道夫,明河南睢州府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耿振军介绍说。
刻于壁碑上的这首《九日偕诸寮宴兖郡徐阳滨节推于光岳楼》作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全文如下:
九日登高聊遣兴,云山迢递忆神京。半生忽讶悲秋恨,万里长怀恋阙情。篱菊有花须插帽,沧洲醉月欲骑鲸。专城两度逢佳节,退食空惭循吏名。
“标题中的‘九日’指当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诸寮,诸同僚。徐阳滨,指徐材。徐材故乡江阴古称暨阳,因处于暨阳之滨,故称阳滨。古代以籍贯或出生地代替个人姓名,以示尊敬。节推,节度推官略称,官阶正七品,掌管一府之刑名。”耿振军解释道。
“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通读全诗不难看出,作者以诗言志,在慨叹时光流逝的同时,表达了其忠君爱民的思想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整首诗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与作者董汉儒的品德修为和在东昌府的作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耿振军说。
一次跨越近400里的造访
明嘉靖二十七年,也就是1548年,作为明朝受争议最大的皇帝之一,嘉靖继续宅在自己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烟火缭绕的道观里。这年正月,首辅严嵩开始专权,大明王朝开始显露衰朽的迹象,不过看上去仍一派祥和。
这年重阳节前,在距离帝都千里之外的东昌府,交游甚广的知府董汉儒迎来了好友徐材的造访。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起,徐材任兖州府推官。
东昌府和兖州,两地相距近400里。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好友来访,董汉儒都理应热情款待。于是,1548年农历九月初九,董汉儒携诸僚在光岳楼设宴招待,并和远道而来的好友徐材吟诗唱和一番,好不快活。
“董汉儒聪明好学,是一个以正直勤廉著称的官员,在东昌府任职期间,他带领民众治理水患有功。”耿振军介绍说,“乾隆《东昌府志》评价他:‘平遥厘俗,严禁侈逾,以忧归。’”
“诗中‘两度佳节’指的是中秋节和重阳节,由此判定徐材来东昌府的时间应在当年中秋节前,在这里度过了中秋和重阳两个佳节。”耿振军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此通诗文碑的末端,董汉儒题诗之后,有一片文字,内容是:
戊申秋九月,夜饮光岳楼。奉和大郡侯葵冈先生严韵一律。时去速,未登石。己酉夏六月,复来闲览,遂附刻。江阴后学徐材。
意思是说,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重阳节,时任兖州府推官的徐材与东昌知府董汉儒及诸僚“夜饮光岳楼”,其间吟诗唱和,气氛融洽。徐材因为“奉和大郡侯葵冈先生严韵一律”,归去匆忙,未及登于石上。第二年即己酉年(1549年)夏,徐材偶来光岳楼闲览,发现董汉儒的诗已经刻于壁碑,想起当时自己的和诗,遂将和诗与落款说明一并刻于碑上。
“由此断定,董汉儒题诗落款后面和这片文字之间,应是徐材的和诗。”耿振军说。
一桩令人扼腕的毁碑事件
“遗憾的是,诗文碑上董汉儒题诗落款后面的徐材和诗已被损毁。”4月18日,光岳楼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琛说,“幸运的是,经过耿振军老师的努力,徐材和诗的内容已被成功考释,壁碑被毁的缘由也得以展现。”
这通诗文碑的被损毁之处,依稀有“一声长”和“伤”字可辨认。
记者了解到,为了找到徐材的这首和诗,耿振军遍查各种版本的《江阴县志》《兖州府志》和清乾隆《东昌府志》、嘉庆《东昌府志》、宣统《聊城县志》等,均未如愿。后来无意中翻到清康熙《聊城县志》卷之四,终于找到了这首和诗,内容如下:
登楼忽见东山月,光转晴空浮玉京。数醉清尊成雅集,一声长篴搅离情。直看北塞惊尘马,回首西风动石鲸。不为伤秋思往事,望英高筑有遗名。
“这首和诗从内容上肯定了董汉儒忠君爱国的品格和安邦治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又安慰董氏,不要过于伤感。‘望英高筑’,指青书上一定会留下英名。”耿振军解释说。
徐材的这首和诗为何在壁碑上被抹掉导致壁碑被损毁?和诗何时被抹掉的?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考证,初步判断这首和诗在康熙二年(1663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间被抹,与清初的文字狱有很大关系。”耿振军说。
资料显示,清朝的文字狱肇始于顺治四年(1647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官员人人自危。
“徐材是明朝人,其诗中有‘数醉清尊成雅集,一声长篴搅离情’一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陷害,相关地方官员难免百口莫辩。损毁此碑大概率是地方官员为求自保之所为。”对于此通诗文碑被损毁,耿振军说出了自己的推断。
采访最后,耿振军建议,在不损害文物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可考虑对该壁碑进行技术性恢复,以还原历史真相,这不论是对聊城历史文化传承,还是推动古城旅游发展,都可谓“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