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踩着半尺厚的雪看演出
两位戏剧演员背后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4月29日—5月1日,聊城市豫剧院在光岳楼南大戏台推出文化惠民演出专场——每天上午、下午分别推出两场精彩演出。《辕门斩子》《绣花女传奇》《金水桥》《泪洒相思地》《包公坐监》等经典剧目纷纷上演,观众席上掌声不断。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一名从事戏剧演出的演员来说,背后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此,记者采访了聊城市豫剧院导演、演员张东华和演员田迎春,听他们讲述演员背后的故事。
观众踩着半尺厚的雪看演出
“您是市豫剧院的导演?”“哪里啊,他们抬举我,其实我就是个演员。”张东华非常客气地打开了话匣子。1977年进入聊城市豫剧院的张东华,今年57岁,在豫剧和山东梆子行当工作了40余年。
说起戏剧演员,张东华感叹不已。他的父母和爱人都曾在市豫剧院工作,如今都已退休。他从小学艺,见证了市豫剧院的成长和发展。年轻时,张东华扛着行李走南闯北,到各地演出,年前出门一直到收麦子的时候才回来,收完麦子再出去,回来就到年底了,还常常不在家过年。“有次外出表演,我们将出生3个月的孩子撇在家里,回来时孩子都会跑了。”张东华说。他唯一的女儿,被亲戚养到5岁。他说,这辈子最亏欠的就是女儿,没能给孩子更多关爱。
戏剧演员,最不易的就是学艺之路。“我7岁随团学艺,17岁才站到舞台上跑龙套。”张东华说,起初,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饰演孙悟空身边传令的小猴子,后来演大猴子。他练就的原地不动的空翻功夫让很多观众喝彩。他感觉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能看到观众脸上的笑容。
外出演出期间,张东华经历过多次风风雨雨。暴雨过后,雨水淹没了演员休息的床;刮风、下雨、下雪时,观众不走,演员就不能走。他仍记得,有年冬天,在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坟头村演出时,观众踩着半尺厚的雪来看演出,他们冒雪在台上按部就班地表演。
“原来演武生、武丑,以武功见长。后来,因声带内充血,失去高音,我就当了导演,排了《琴心》《红月亮》《三起轿》等剧目。”张东华说,“一部戏需要反复演,一辈子演的戏不超过30部。《路边店》这部戏让我懂得了现代戏该怎么表演,我的印象也最深刻。”
一场戏需换11套服装
47岁的戏剧演员田迎春,在豫剧和山东梆子舞台上饰演刀马旦和花旦等行当,她对演员背后的艰辛感触很深。
田迎春在《三拂袖》中扮演蒋琴馨,从青衣到刀马旦,再到花旦、文武小生等等,这场戏牵涉行当多,一场戏下来需换11套服装,这也是她所演剧目中更换服装最多的一场。甚至妆容、头饰都得更换,节奏非常快,一般的演员很难驾驭。“行当会的不多,演不了这场戏。”田迎春告诉记者。
“以前感觉不到。从2020年开始,我在市文化馆教戏迷唱豫剧和山东梆子时,才发现他们对豫剧和山东梆子的喜爱。晚上7点开始学,他们6点就到了,比演员还执着。”田迎春说,每逢市豫剧院有演出时,戏迷们都去观看,很是着迷。其中,快到知命之年的戏迷范彩云,跟随田迎春学了3年戏剧,进步很快。
成立于1949年的聊城市豫剧院,前身为寿张县山东梆子剧团。在《路边店》《陈三两》《大明贤后》《萧城太后》《海源阁》《孔繁森》等经典剧目中,张东华和田迎春都是主要成员。这些年来,他们见证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章兰两次获得戏剧梅花奖。
最近几年,他们排了《我来跟你送鸡蛋》《月光下》《蔬菜浪漫曲》《磨剪子唻 戗菜刀》等剧目,观众反响良好。张东华说,在阳谷惠民演出时,一位老戏迷开着车,剧团走到哪他跟到哪,足足跟了一个月,这让演员们非常感动。
“观众的喜爱是我们演出的最大动力。”田迎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