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工匠”任国法
本报通讯员 孙利
五月,在开满鲜花的日子里,迎来了“五一”国际劳动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春光里寻找乐趣。但“五一”假期,是铁路人最忙碌的时候。
在济南通信段聊城通信车间,有一位“掐丝工匠”——车间抢修整治工区工长、高级技师任国法。为了保证铁路通信正常、快速、准确,“五一”假期,任国法主动请缨坚守岗位。
1996年,京九铁路开通,任国法作为一名复员军人,经过层层选拔,来到铁路,成为一名通信工。上班第一天,任国法就对光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是利用光在玻璃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一种光传导工具。光纤由纤芯和包层组成,纤芯直径一般为几微米或几十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光纤通信技术作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技术在铁路通信系统中被广泛使用。而列车安全行驶的前提,是保障海量数据能在光纤中准确无误地传输。
在光缆的敷设中,需要经常进行长度切割、位移,然后再接续。这项工作因难度大、精通的人少,被称为“头发丝上的舞蹈”。
为了尽快掌握光缆基础知识和接续技术,上班第一年,任国法就拜师学艺。
在进行光缆接续训练时,光纤太细,捏在两指之间没有感觉,为了能捏住光纤,接续员的正常反应是加大力度。但这就和穿针引线一样,一使劲手就会抖动,越使劲抖得越厉害,根本无法完成接续。为解决这一问题,任国法把自己的头发取下来,捏在两指间不断感觉它的存在。时间长了,任国法逐渐掌握了力度,捏牢了光纤,克服了手抖的问题。
为了适应复杂天气情况下的作业,任国法一年四季坚持在室外练习,模拟现场作业环境,每次练习不低于2个小时。
一次大雾天气,一大早,任国法就戴着厚口罩,穿着棉袄进行光缆接续训练。
他熟练地在光缆上量出合适的长度,用美工刀环切一周,一刀下去,要使光缆的外护层与光纤达到似断非断的程度,因此力道得运用适中,柔中带刚。然后轻轻折动,使外护层与光纤彻底断裂,用力拉出外护层后,就露出了红红绿绿的光纤。
接下来再用被覆钳垂直钳住光纤,一根根除去涂覆层,快速剥除20mm—30mm长的一次涂覆层和二次涂覆层。然后用浸泡酒精的棉球用力擦拭光纤,将纤芯擦拭干净,避免光纤表面出现裂口和划痕。
接下来的工序最关键,也最考验接续员的功底。
纤芯擦拭干净后,需要逐根放入切割刀切割光纤。光纤端面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光纤接续的损耗。光纤端面不仅需要平整,呈现出光滑平整的镜面区,无毛刺、缺损,与轴线垂直,还需保持端面清洁,避免灰尘污染。所以,这道工序很考验接续员的耐力和定力,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切割完成后,需要将欲接的两根光纤放入熔接机中,由熔接机自动进行熔接。随着熔接机“嘀嘀”的声响,光纤逐芯熔接完成。随后,机器屏幕显示,光纤衰耗为零。任国法按下手机上的秒表,时间定格在24分56秒。他在25分钟内完成了24芯接续任务。这是任国法在当天的第三次练习。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夜间对光纤束管颜色的分辨能力,他经常在应急灯下模拟夜间接续。这个习惯是他在一次光缆接续作业后养成的。
一个冬日凌晨,任国法接到任务,要求2个小时内必须完成光缆抢修。光缆接续作业地点在野外,照明用的是便携式电灯,气温低导致电池输出电压过低,光照明显不足,任国法很难看清光纤。光缆接续作业不能戴手套,低温带来的手抖对光缆接续影响也不小,原本60分钟能完成的接续工作延长到了90分钟。接续完成后,任国法又给自己增加了夜间训练项目。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环境对任国法的影响越来越小,“头发丝上的舞蹈”跳得更加自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勤学苦练,任国法的光缆接续技术日益成熟,他将“舞蹈”跳出了车间,跳上了更大的舞台。
2011年,在全路举办的光缆接续(线务维护组)比赛中,任国法获得全路第五名的成绩;同年,他又在全路第三届技能大赛中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11月获路局“优秀技能人才”称号;2016年被列入路局“1231”骨干人才工程。这些年来,他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
再高超的技艺也需落实到工作中去。
2004年,京九线进行曲改直施工,任国法和同事完成了11次光缆迁移割接工作;2013年,京九线进行电气化扩能改造工程,任国法和同事又完成了10个站场长途光缆、电缆线路迁移割接工作,安全迁改长途光电缆50余处;2014年,任国法主动承揽了阳谷、石佛等10个站区的机房升级改造工程;2015年,他又承担完成了车间管内废旧光缆维修改造、设备升级改造、数据网升级等重要施工配合项目……截至目前,任国法配合施工上千次,接过的光缆头多达几千个,优秀率达98%以上。
光缆接续作业过程中经常用尺子测量数据,每次用卷尺都需要大量时间。任国法想出用身体当尺子的办法,一条胳膊长65.5厘米、一指1.7厘米……他把这些数据运用到接续作业中,测量出来的数据误差几乎为零。
从事这项工作20多年来,任国法还总结出了8字盘纤法、2圈环切法、对角上盒法等多种作业方法。他还创造出了16字“任氏诀窍”,即光缆开剥注意“剪、切、拽、固”,光纤端面制作注意“平、稳、顺、缓”,光纤熔接注意“快、准、细、严”,光纤收容盘留注意“底、边、沿、坎”。这16字诀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如同武功秘籍般,真正学会弄懂了,关键时刻能起决定性作用。
一个深秋夜晚,任国法和同事根据车间光缆割接的任务安排,天窗点时间为凌晨2点到5点,他们不到1点就来到京九线DK464+500大桥待命。天有不测风云,凌晨1点,天空下起了大雨,传输室又传来京九线2.5G设备告警。如果按计划进行天窗作业,势必影响正常行车业务,又因割接地点正好在大桥上两个避车台中间,无法使用防雨设施。“告警一分钟不消除,就很有可能影响行车,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任国法说。险情就是命令,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后,他冒雨纵剥20芯干线光缆。此时,任国法把这些年所学的本领全拿了出来。经过近50分钟的“战斗”,传输2.5G设备告警消除,避免了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后,任国法名声大噪,受到段、车间领导的一致好评。他的光缆接续“16字”诀窍和纵剥技术,也在全段推广运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任国法开办讲堂,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经验推广出去,让车间工友们的业务提上去,打造一支人才队伍。
2013年初,任国法在车间开办了“光缆接续和测试技术流动课堂”,将自身的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职工。课堂开办至今,先后举办技术业务培训百余场次,培训人员600余人次,不仅提高了部分老职工的业务水平,还带动了新职工的学习热潮,为铁路发展储备了人才。
最近几年,任国法宝刀未老,主动认领重点通信作业项目。在应对京九线光缆光纤劣化的问题上,他日夜分析测试数据,先后克服光缆故障点、光纤质量劣化等问题300余处。此外,任国法还多次担任段技术比武评委、职业技能鉴定实作评定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段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把铁路“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任国法被山东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又被山东省授予“交通工匠”称号;今年,他又被山东省评为了劳动模范。
一路走来,任国法从一名普通职工蜕变成一名技术骨干,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精彩。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