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临清 别样的曲艺
——中国大运河(临清)曲艺文化艺术节走笔
文/图 本报记者 赵琦
“当千年运河与千年戏曲相遇,‘中国京剧艺术之乡’临清就会展现出独领风骚的时代风采。”5月8日,回忆起4月30日—5月2日中国大运河(临清)曲艺文化艺术节上表演的节目,临清市民李女士仍意犹未尽。
本次艺术节规模之大,足以让人称道。来自大运河沿线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市)数十座城市的优秀曲艺表演家齐聚一堂,上演大江南北十几种曲艺,使数千名游客大饱眼福。大运河沿线的临清,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
汇聚曲艺精品 名人助阵现场
“好一个临清城,自古就有名。青青的运河水,船儿排成龙……”熟悉的旋律响起,临清市文化馆表演者李静演唱的时调作品《好一个临清城》调动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一首原创曲艺作品将临清的清真寺、舍利塔等名胜古迹串珠成线,唱出了这座古城的钟灵毓秀。
整场艺术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江苏省南京群星相声艺术团带来的相声《最美歌声》、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带来的相声《为临清放歌》等节目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苏北琴书《美丽的家园》既有南方曲艺的婉转灵秀,又有北方曲艺的粗犷激昂,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杭州小调《运河十碗》、西河大鼓《长寿村》、京东大鼓《白雪红心》、音乐快板《喜看神州谱新篇》等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说唱曲艺的魅力。合唱《运河情思》《运河谣》、山东快书《赞临清》、木板大鼓《临清文化不一般》等,则充分体现了临清特色曲艺文化的繁荣。
活动最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寒柏与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主席、全国德艺双馨曲艺家倪明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相声作品《欢歌笑语》。
有人说,“五一”假期,看了山和海,也看了人山和人海。本次艺术节期间,在临清市运河文化广场和临清宛园演出现场,也呈现出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海景象,体现出中国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激活多元主体 凝聚文化合力
本次艺术节,有一个组织格外耀眼,那就是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的成立,为曲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搭建了新的展示舞台,有助于临清更好地发展曲艺文化。
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成立于2021年,是由江苏省扬州市、宿迁市、镇江市、苏州市,山东省济宁市、临清市等运河沿线城市的37家文化馆共同发起成立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他们在发展曲艺文化的道路上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不容小觑。
文化的发展舞台是广阔的,发展文化的主体也是多样性的。本次艺术节中,除个人节目外,更多的是演出单位的倾情出演,如临清市曲艺家协会、临清市文化馆、临清市老年大学、济宁市曲艺家协会等单位。由此可见,发展文化的主体力量已经从单个的文化传承人扩大至各种文化组织,传承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在艺术节开幕当天,倪明在致辞中这样说道:“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使整个文化生态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便应运而生,其为运河沿线地区乃至全国曲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开放的平台。”
发挥工会、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作用,组建社会志愿者队伍,鼓励广大戏迷票友自发组建票社……多年来,临清举全市之力,积极搭建文化舞台,传承与发展大运河曲艺文化,擦亮了大运河这张国家级名片。
培育曲艺受众 维护曲艺生态
灿烂的运河文化催生了山东快书、临清时调、临清琴曲、木板大鼓、犁铧大鼓等本地曲艺。除此之外,山东琴书、西河大鼓、快板书、二人转等传统曲艺在临清也得到长足发展。这些曲艺曲种,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贴近群众,各具风采。
4月30日,在中国大运河(临清)曲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临清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东平介绍,近年来,临清市坚持整体性保护理念,从曲艺阵地、人才、演出、宣传、创作五要素入手,不断完善曲艺发展架构,维护曲艺生态,培育曲艺受众,增强曲艺生命力,促进曲艺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临清市已成功创建“山东曲艺之乡”。
临清市主要曲艺曲种已纳入非遗保护,其中,临清时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琴曲入选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6处曲艺传承培训基地系统开展山东快书、木板大鼓、临清时调等曲艺课程,持续壮大传承队伍,培养后继人才。全市曲艺骨干达到17名,曲艺家协会会员达到65名。山东快书《如意返岗》在《曲艺》杂志刊发,《一张汽车票》《贾局长“拒贿”》《顺手牵羊》等一批曲艺新创作品在全国、全省曲艺作品赛事活动中荣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