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中琐忆之三:
吃伙房
◎ 朱海波
那时的伙房在一个二层小楼的东北角,当然现在无处可寻了。高中三年,我一直是吃那儿的饭食。
我们最盼望的是改善伙食,改善伙食就是包包子,夏天还会有凉面条。印象深刻的是,在挥汗如雨的中午,凉面静静地躺在大洗衣盆里。大师傅连一次性手套都不戴(估计那时也没有),见有人来买凉面,他五个手指往盆里一插,抓起一把面条扔进快餐杯里,再给浇点蒜。麻汁、黄瓜丝之类的佐料,统统没有。买面条的人一转身,就吸溜、吸溜地喝起来,管它卫生不卫生、管它有吃相没吃相,能解馋就行。没买到的人就在那儿挤。排队?没那么斯文。
那时吃饭用饭票,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刷卡。打饭时,大师傅会准备一个笸箩,学生把验过后的饭票往里一扔,他就给打饭。高中三年下来,无甚新奇事。但一位学长却在平淡无奇中创造了传奇,让我对他的“景仰”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他每次打饭都选择人多的时候,这时大师傅忙得不可开交,注意力较为分散。他打完饭后就势把快餐杯往笸箩里的饭票上一蹾,随即转身离开。他转身的动作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也没人关注,但蹾快餐杯的动作是别人没有的,“玄机”也就在这里——他的快餐杯底部涂抹了一层胶水,每次蹾下去,总能粘几张饭票回来,一瓶胶水让他“吃”了三年。
真是人才啊,怪不得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因为从小就有高智商。这是在酒桌上听说的事。后来听讲故事的同学说,这是他从某个文学刊物上看到的方法,感觉好玩,就张冠李戴拿来用了。
改善伙食通常是每周一回,其他时间都是一样的饭菜,时间一长,我们都吃腻了。还好,除了伙房的饭食,还有选择。
每到打饭的点,教学楼通往伙房的小道两边就挤满了挑着桶卖菜的人,他们大部分是教职工家属,也有校外的。那时不用卫生检验检疫之类的,卖菜没什么门槛,也没听说谁吃出毛病来。与伙房里的大锅菜相比,这些菜放的油多,味道好。尤其是M老师家属做的辣白菜,又香又辣,还挺黏乎,去得晚了就买不到了。那时的菜,素菜一角钱一份,肉菜三角钱一份,但大家大多打素菜,肉菜吃不起。
G同学打菜颇有经验。我们都是打一份菜端着去一边吃,他偏打半份,吃完后再打半份。为什么这样呢?他一本正经地给我们算过账。他说,一次打一份,给两勺半;一次打半份,给一勺半。分两次打,可以多吃半勺菜。天啊,能精打细算到这种程度,真是神一样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