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爱心在血液中传递

白炳杰捐献血小板。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岳耀军

本报通讯员 张双双

“你好,我想预约18日去献血小板。”5月15日一大早,白炳杰像往常一样拨通了聊城市中心血站的电话,完成了第102次献血的预约。

今年53岁的白炳杰是聊城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支队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普通人来说,偶尔献一次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白炳杰却把无偿献血当成一种习惯,并坚持了13年。

无偿献血成为生活习惯

时间回拨到2010年,白炳杰经常看到停放在路边的采血车。一天,他看到血液告急的信息,于是登上采血车,挽袖伸臂,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

“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来。参与无偿献血挽救他人生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白炳杰说。

从此,白炳杰开始学习献血相关知识。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他经常锻炼,有意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015年,在一次献血时,白炳杰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献血分为献全血和献成分血。献全血是直接采集全血储存,而献成分血是指采集特定血液成分后分离,未采集的血液成分回输献血者。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献全血需要间隔6个月以上,才能再次献血;献成分血只要间隔14天以上,就能再次献血,且献成分血最常见的是捐献血小板。

通过进一步了解,白炳杰得知,血小板可对血小板功能、数量异常,大出血患者的救治以及肿瘤放疗患者的支持治疗发挥重要作用,于是他主动加入单采血小板应急献血队伍。

13年累计献血4万余毫升

2019年底,受疫情影响,全国多地血液告急。看到聊城市中心血站发布的紧急通知后,白炳杰主动报名,每隔14天就去血站捐献血小板。

每次接到病人急需血小板的通知,白炳杰总是风雨无阻,随叫随到,用实际行动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献血之后,市中心血站会及时给我发送血液去向以及救助患者信息。虽然我没坐过飞机,但看着我的血液被运到北京、广州、郑州、乌鲁木齐等地救助病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最初,白炳杰一年献血一两次;如今,他一个月献两次血。13年来,白炳杰已累计献血101次,献血量达4万余毫升,他成了血站的“老朋友”。一条条无偿献血记录,见证了白炳杰的爱心之路。

一人影响一群人

对于白炳杰无偿献血,他的妻子在担心之余也感到自豪:“起初,我怕他身体吃不消,后来发现无偿献血不影响身体健康,也就开始理解和支持他了。孩子知道后,也非常佩服他。”

白炳杰对无偿献血的坚持,感染着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也纷纷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如今,白炳杰的妻子也成为献血志愿者。“我们两个都是党员,更得带头献爱心。”白炳杰自豪地说。

“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次次献血,引导更多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为需要救助的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正因这样的坚持,白炳杰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一次铜奖及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

“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鼓励,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美好纪念。”白炳杰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05-1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1668.html 1 爱心在血液中传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