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具特色的“乡土嘉年华”
——莘县许昌营庙会见闻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5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七,莘县十八里铺镇任庄村道路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小巧精致的民间手工艺品、热闹的杂技和传统大戏……阔别三年的莘县许昌营庙会回来了,前来赶会的游客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许昌营庙会是莘县最大的庙会之一。“许昌营原本是我们村东的一个村子。听老人们讲,明末清初时许昌营只剩下几户人家,便并入了我们村。”任庄村党支部书记任卫东说,传说三国时期曹操出征曾在附近安营扎寨,后建村取名许昌营。宋仁宗时,在许昌营附近建造奶奶庙,同时成立了庙会。庙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会期从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三月二十九,平均时长4天。庙会上商贾云集,分设布匹、粮食、牲畜、百货等若干个市场。庙会闻名遐迩,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人们都来赶会。如今,因庙会会址在任庄村,周边村民多称其为“任庄会”。
“我就是在庙会上卖肉饼起家的。”卖了38年肉饼的苑子朝是许昌营庙会的“忠实粉丝”,他的老家距任庄村只有几里地,小时候,他和小伙伴每年都会结伴来赶会。“那时候也没有条件买东西,就是来看个热闹。”苑子朝说,长大后,跟着附近村的师傅学了打肉饼的手艺后,更是从不缺席许昌营庙会。“一方面是因为庙会上生意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庙会情结。”苑子朝一边烙着肉饼一边说。
“赶会的时候,吃两块肉饼,再喝一碗丸子汤,这是‘标配’。”在一旁等着买肉饼的顾客王春华是专门从聊城来赶会的,许昌营庙会对于在这里长大的她来说,是童年的快乐。“那个时候,每年一到赶会的时候,附近十里八村的学校都会放假,我们每天都到会上来看看,有时候甚至一天来两趟,这次过来也是想重拾儿时的回忆。”
吃不完的美食,看不完的热闹。由于今年的庙会和“五一”假期离得近,一些马戏团和戏班子甚至在“五一”假期之前就来到这里扎起棚子,提前开始了表演。“所以今年的庙会尤其热闹,会期大约持续半个多月。”任卫东说。
庙会上,不仅可以吃到本土小吃,更有来自菏泽郓城、河北大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来自郓城的苏衍玉是郓城县非遗花鸟字传承人,他的摊位前围满了看热闹的人。花鸟字与普通书法不同,是把字的笔画用花、鸟、鱼、草、虫、山、水等图案代替。“再给我写个‘家和万事兴’呗,我回去挂到家里。”在一旁围观的顾客催促苏衍玉。
69岁的王保书从河北大名骑着电动三轮车拉了两大箱面人来到庙会。“许昌营庙会很有名,我之前每年都来。今年拉了两大箱子面人,这不,快卖完了。”王保书说,庙会暂停了三年,今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特别多。
庙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挥着商业功能。“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在对村里的资源进行整合,准备借庙会这个平台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经济优势。”任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