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身体肥胖却是“营养不良”
别让“隐形饥饿”耽误了孩子
编者按 5月15日—21日是第9届全民营养周,本届营养周传播主题为“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式各样的零食、饮料、保健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给市民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甜蜜的陷阱”。如何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如何看待营养品?笔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文/图 鞠圣娇
把孩子养得高高壮壮,是很多家长的目标。但体重30公斤的6岁男童乐乐,被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蒋鸿鹏“盯”上了。这是为啥?
对于乐乐这个年龄来说,30公斤的体重已经临近上限,且乐乐的饮食结构很不均衡,吃肉多、吃菜少,虽然他看上去又高又壮,但体内微量元素已经出现缺乏。“孩子正处在‘隐形饥饿’的状态中,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必须及早干预。”蒋鸿鹏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充足的营养,但这不等于要吃得多,也不等于多摄入蛋白质。
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同时存在
“现在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不存在温饱问题了,但很多孩子却处在‘隐形饥饿’中。”蒋鸿鹏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将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营养失衡称之为“隐性饥饿”。这种状态下,孩子营养摄入不平衡,缺少维生素、矿物质,但对其他营养成分过多摄入,导致孩子处于虚胖的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缺乏铁元素会导致孩子贫血,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对整体智力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孩子比同龄人高、胖,就一定好吗?其实并不是,肥胖是营养性疾病,还有可能导致性早熟。如果孩子突然长得很高,家长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出现了性早熟,最终身高可能会受影响。对于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孩子,蒋鸿鹏会结合其情况,给出“营养+运动”处方,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配合适量运动,让孩子的体重身高处于正常范围。
在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儿童保健查体时,医生们会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喂养情况,这是判断孩子营养情况的基本检查。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医生还会了解妈妈的饮食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有的妈妈为了保持母乳充足,吃了大量含有脂肪的各类‘下奶汤’,导致母乳中脂肪过多,孩子因此也长胖了。”蒋鸿鹏说,孩子过胖或过瘦都不太合适,定期儿保,及早建立身高、体重档案,对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有好处。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家长不能缺席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是不同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帮助孩子不偏食、不挑食,获得必要营养。但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在喂养方面随心所欲,或者听之任之。
婴幼儿需要辅食时,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消化能力弱,没有及时给孩子添加肉类、鸡蛋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而是让孩子喝粥类,但这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一般来说,母乳喂养儿童,到6个月时就存在缺铁的风险了,要及时通过红肉、高铁米粉等补充铁。”很多家长听到蒋鸿鹏这么说,会感到惊奇,但只要将肉处理成适合孩子咀嚼的性状即可,而且性状要逐渐从泥糊状过渡到小颗粒、软饭等,培养孩子咀嚼能力。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饮食偏好更加明显。有的家长抱着“只要吃得下,就满足孩子”的想法,只给孩子提供喜欢的食物,或者允许孩子以零食代替正餐,或者经常从外面购买高油、高热量的食物。“普遍情况是,孩子缺少绿色蔬菜的摄入,有家长把土豆丝当成蔬菜,这也是不可取的。土豆属于谷薯类,淀粉含量高,跟吃主食没有区别。”蒋鸿鹏提醒家长,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绿叶菜必不可少。有的家长因不喜欢某种食物,家庭餐桌上就很少出现,或者跟孩子说某种食物不好吃,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可以从不追着喂饭开始。”蒋鸿鹏提醒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食物制作的过程,提高他们对食物的兴趣。
营养品越滋补越好吗?
专家:合理膳食有助于健康
鞠圣娇
“大夫,我最近总是腹泻,想调理一下身体。”5月17日,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国医堂,市民王丽(化名)向坐诊医师李明咨询。王丽去年当了妈妈,照顾孩子比较劳累且无法得到充足休息,她感觉自己的气血比较虚,于是购买了补气血的营养品,但越吃越拉肚子,人憔悴了不少。
李明询问了王丽食用的营养品及她平时的症状并为她把脉。李明判断王丽体内湿气较重且脾胃虚弱,无法顺利吸收营养品中的营养,于是出现了腹泻的情况,即“虚不受补”。李明建议王丽健脾除湿,调理饮食,选择适合自己的滋补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营养品不是越滋补、越贵就越好。不适合自己的营养品反而有害,不如选择食养。”李明说,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效果比较温和,适合身体原本就虚弱的人。“食疗在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一些食疗知识,结合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对身体很有好处。”李明说。
中医认为每种食物都有不同性味,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不同季节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这也是顺应天气的表现。比如,夏天是湿邪作祟的高峰期,极易造成机体津液损伤,使人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脾胃(尤其是脾)功能差更容易造成腹泻、食欲减退。李明的门诊上也有一些因天气原因或饮食和生活不当导致乏力、心烦、后背僵硬的患者。李明提醒市民,夏天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芡实、薏米等食物,调理脾胃、健脾化湿,不要无节制地食用甜、冷、油、辣等食物,以免助长湿气,加重脾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