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藏天地 “带”上皆风采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我们的牛筋腰带是纯手工编织的,出口十几个国家。”5月29日,在东昌府区凤凰工业园张飞村御封牛筋工艺腰带厂,牛筋腰带制作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成贵对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说,“大家掌握了这门手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牛筋腰带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梁成贵的祖上就精通牛筋腰带的编织、制作工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牛筋腰带选用鲁西黄牛皮、优质牛筋为原料,经过手工切割、去毛、制革、割线、编织、抛光、整形、上漆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用疏密得当的点线,构成“古铜钱”“单双鱼鳞”“菊花”“双菊花”等简洁的图案,配以黑色或深棕色,造型舒展,给人以古朴大方之感。2009年,牛筋腰带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7年,18岁的梁成贵高中毕业后,在原聊城县工艺美术厂从事牛筋腰带制作工作,熟练掌握了整套工艺。1987年,梁成贵与人合资成立了大众工艺腰带厂。1996年,梁成贵在老家张飞村创办了御封牛筋工艺腰带厂。他向本村及周边村庄掌握牛筋腰带编织技艺的老艺人请教各种编织技术,整理、研究不同的经典编织手法,创新编织技艺,使条条腰带呈现不同的风采。
“不同花型的牛筋腰带采用不同的编织手法,不同的编织手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平结,分单向平结和双向平结。单向平结编出的结形是扭转的,呈螺旋状;双向平结编出的结形扁平笔直,常用来编织动物图案。双联结,是一种比较实用的编织结,用来固定主结的上下部分,腰带的头、尾、中间的装饰常用这种编织手法。盘长结可变化出多种结体,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正掏也可双线正反掏……”梁成贵讲述起牛筋腰带的编织技艺,滔滔不绝。
当今时代,越来越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收益,却也制约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牛筋腰带也面临这样的情况。面对现状,梁成贵选择了坚守传统工艺。他认为,牛筋腰带是聊城的传统产品,是全国独有的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发展其制作工艺是手艺人的责任。他要坚持创新,使牛筋腰带更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大众面前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自2009年以来,梁成贵每年都会给本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传授牛筋腰带制作技艺。目前,当地已有300余名农村妇女掌握了牛筋腰带的编织技术。在工艺创新方面,梁成贵相继开发出“鸳鸯带”“一条龙”“乾隆带”“金钱花”等数种图案花色的系列产品,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一条牛筋腰带,具有浓浓的地方文化特色,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民间艺术精品。
如今,梁成贵已将牛筋腰带制作技艺发扬光大,而牛筋腰带作为聊城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