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 满口生津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在聊城,无论是逛大街,还是遛小巷,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拉面馆,每个拉面馆都宾客盈门,“稀里呼噜”喝拉面的声音让人不禁口齿生津,那叫一个“馋”!
5月29日,聊城日报社“溜达着”栏目组先后走进兴华路、育新街,开启新一期“好吃好玩”探访,寻味拉面馆,捕捉拉面里升腾的鲜香、蕴含的情怀。
一城百店寻百味
在市城区花园北路与兴华路交汇处东南角的开聚拉面馆,探访达人发现,这家面馆主营拉面,还兼营烧烤、龙虾和家常菜。探访达人冀莹点了3碗小份拉面。拉面端上桌来,热气升腾,她拿起小风扇,边扇边吃。“拉面闻起来很香,吃起来非常筋道,碗里的牛肉粒味道不错。”冀莹边喝拉面边点评。
育新南街的白家拉面馆,环境比较局促,但店里坐满了客人。在这家拉面馆,探访达人王景烨和冀莹点了两小碗牛肉面,香菜、牛肉和拉面融汇出独特的香气,王景烨忍不住挑起筷子,尝了一口,说,味道不错,汤也好喝。冀莹尝过后也赞叹:“这家的牛肉面汤汁浓郁,口感纯正。”
在育新东街,赛里木牛肉面馆引起了探访达人的注意。走进这家面馆,老板马福文正在厨房熬煮牛骨头汤,大骨头伴着葱、姜等调味品在锅里翻腾,马福文不时用大勺翻几下。“这些大骨汤都是真材实料,从早上8点多一直炖到上午11点。”马福文说,牛肉面的鲜味主要体现在大骨汤上,他们用的骨头是牛蝎子(牛后脊梁骨),炖出来的肉烂、汤鲜。
赛里木牛肉面馆主要经营牛肉拉面和牛肉系列菜品,牛肉系列菜品包括牛脖骨、牛蝎子、牛排、牛腱子肉等。马福文说,以前百姓吃面主要是为了吃饱,现在都追求品质生活,吃面要吃精、吃好。十几年来,他不断研究拉面的做法,将牛肉面做到了极致。
厨房里,一口锅里的骨头汤鲜香四溢,另一口锅里,白里透黄的面条上下翻滚。面条煮好出锅,盛进碗里,浇上一勺炖好的大骨汤,再来一块骨头,加几个小菜,鲜香扑鼻,令人垂涎欲滴。一肉一面和着几个小菜,探访达人吃得津津有味。
手工拉出好味道
2007年,马福文从老家甘肃兰州来到聊城经营牛肉面馆,除了育新东街的这一家,他还在振兴西路开了一家牛肉面馆。马福文说,他来聊城之前曾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经营过牛肉面馆,做出来的拉面口味独特,吸引了不少顾客。育新东街这家店的客人主要集中在中午,一般接待500人左右。
众所周知,现在国内市场的餐饮小吃可谓“三足鼎立”,南方的沙县小吃、中原和西部地区的黄焖鸡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兰州拉面。马福文告诉探访达人,自古以来,兰州本没有“拉面”一说,只有“兰州牛肉面”的称谓。后来,兰州官方正式使用“兰州牛肉拉面”称谓。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北京全聚德烤鸭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兰州牛肉拉面因此晋升为“中华第一面”。
在赛里木牛肉面馆里,拉面师傅牟建平先把揉好的面掐成面剂子,然后挨个将面剂子拉成面条。每拉一下,牟建平都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粗一点的面拉7扣,细一点的面拉9扣,毛细面则拉11扣,11扣的面条细如丝,不断裂。拉到最后,牟建平上下抖动双手,使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牟建平拉出来的面光滑筋道,在锅里稍煮一下即可捞出,柔韧不粘。“牟师傅可厉害了,一个人供几百个人喝拉面,没有一点问题。”马福文说,做拉面,抻拉需要技术,初学者掌握要领很难。牟建平十几岁就开始做拉面,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同样的面团,在牟建平的手中,很快就被拉成粗细均匀的面条,一个面剂子正好做一碗面。
马福文说,做好牛肉面,首先选材要好,面粉必须是高筋粉。和面是兰州牛肉拉面制作的基础,也是关键。和面时要掌握水的温度,冬天用温水,其他季节则用凉水。因为面团的温度很容易受外界气温影响,和面时用不同温度的水,让面团温度保持在30℃左右,这个温度,面粉中的蛋白质吸水性最高,生成的面筋质量最好,无论是延伸性还是弹性都恰到好处,尤其适宜抻拉。要使面筋道,还需要使劲揉,一般要揉几个小时,才能做出好喝的拉面。
拉面像一盘线卧在碗里,香气氤氲升腾,让人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