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文化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青石板下故事多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在聊城,古城区的街、桥是最有韵味,也最有故事的。山陕会馆北有一石板路,东起古运河西岸,西至米市街,长220米,宽5米,名羊使君街。街的东头有一座十余米长的小桥,叫羊使君桥。

5月29日下午,家住羊使君街的王士淦提着一壶热水来到羊使君桥旁的梧桐树下,摆好马扎,沏上热茶,等着伙计们午睡醒后来聊天。见记者来采访,从小在羊使君街生活的他顿时来了兴致:“羊使君、丁家坑、状元井,这里的故事可多着呢。”

因羊姓使君而得名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是古时对刺史的尊称。羊使君街和羊使君桥的名字,来源于一位使君舍身为民的故事。

相传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聊城为博州治所,有羊姓使君任博州刺史。一年夏天黄河决口,土城被水泡塌,羊使君率军民治水抢险,但无奈水流太急,洪水进城,城内哀鸿遍野。羊使君面对城陷民亡的惨状,向天痛呼:“黎民何罪,遭此浩劫?我情愿以死祈求苍天,免这方百姓灾难!”随即,羊使君跳进了决口的地方。也许是羊使君的赤子之心感动了上苍,洪水缓缓退去,人们趁机把决口堵上了。百姓得救后,在羊使君街东端的小桥南发现了羊使君的尸体。后人感恩羊使君,为其立祠祭祀。

后来,聊城县治西迁至孝武渡西,人们在羊使君墓前修建羊子祠堂和两层阁楼。顺治七年(1650年)9月,黄河在河南封丘荆隆口决堤,河水顺流北下,羊子祠堂被冲毁,当地人又将使君神牌移到阁上供奉。此阁矗立于街心,行人在其下穿行而过,由此,当地人称这条贯穿羊子阁的东西长街为“羊使君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水之后,阁上的祠堂也倒塌了。现在,羊使君桥西头一民居处,立有一处“羊子阁旧址”的牌子,牌子上记录着羊使君舍身救民、后人立祠建阁的故事,也写着“阁楼历经战火和风雨剥蚀不复存在,仅留存羊子阁旧址”的字样。

羊使君桥宽约5米,长度只有十余米,像一条丝带系在丁家坑的最窄处。“原本,丁家坑分为南坑和北坑,两个坑是不通的,上世纪50年代,在坑中间建了这座桥,就把丁家坑打通了。”王士淦站在坑边指着羊使君桥说,“这座桥后来修过几次,但你看,底部的青砖还是以前的,结实着呢。”

古井见证百年沧桑

“晚上熬小米绿豆粥啊?”“行,你去打水呗。”傍晚,王士淦的老伴与其商量好晚饭后,便提着水桶向井边走去。她把系着绳子的水桶扔到井里,左右晃动手里的绳子,不一会儿,一桶清凌凌的水便被提了上来。

“我打小就喝这口井里的水,现在虽然有自来水,但还是觉得井水好喝,味道甘甜。”王士淦说,“这井可是有说头的,是口状元井!”

状元井在羊使君桥南约100米,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考证,古井在清代状元邓钟岳的父亲邓基哲所建的东园(俗称“邓家园”)中,故称“邓家井”;又因状元邓钟岳常在此园读书,饮用井中水,得名“状元井”。

王士淦告诉记者,由于井水清冽甘甜,不留水垢,他和附近的居民一直保留着喝井水的习惯。“夏天用井水冰西瓜、冰啤酒,比冰箱好用多了。”王士淦说。

“林影参差远障空,云廊画阁有无中。清明十日春光好,绿染垂杨第几重。梅花已落杏花稀,袅袅游丝扫石矶。似共幽香有瓜葛,碧云深处片红飞。……”这是邓钟岳少年时代在邓家园读书时写下的诗。

在古井与小桥的彼此遥望中,时光忽而百年。羊使君桥下的青石板光滑润泽,见证着小巷的百年沧桑,连接着古今情怀,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悠远的故事。

2023-06-0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748.html 1 青石板下故事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