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7版: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o

——侯营镇康营村田濡纪念馆见闻

452年家庙传孝贤遗风

修复后的田氏祠堂

拍摄于2020年6月的田氏祠堂外观

拍摄于2020年6月的田氏祠堂院落

田濡纪念馆外的石碑

聊城古城内复立的“遗泽扬休坊”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忠臣孝子全是道德立身,达人贤士莫非文章起家。”东昌府区侯营镇康营村西南部“田濡纪念馆”大门两侧的这副楹联格外引人注目。“田濡纪念馆刚刚建成,以后还要继续完善,康营村将积极申报传统文化教育基地。”5月31日,康营村党支部书记郑成贤说。

修旧如旧恢复原状

康营村位于市城区西南约15公里,遗存有明代田氏家庙(宗祠)。没修建前,这里没有院墙,院内也破败不堪,荒草齐腰,石碑、石虎、赑屃等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三间青砖灰瓦的祠堂年久失修,祠堂内有田氏五世祖田濡和夫人吕氏的墓志铭各一块,还有一尊石狮和一个人头像。

自2021年起,政府投资对田氏家庙进行修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祠堂外垒砌了青砖院墙。朝东的起脊大门不算宽,门楣上写有“田濡纪念馆”5个大字。大门外左侧,立有“田氏家庙及石刻”“康营村田氏家庙及石刻”两块石碑。

进入大门,院落西侧是一面传统文化墙,写有感恩词、姓氏源流等内容。祠堂门两侧为明朝大臣、一代才子王汝训题写的“万里真精贯澈希贤希圣希天,一堂元气周流尽人尽己尽物”楹联及对联“溯本追源承先泽,培根滋脉裕后昆”,书法庄重大气。祠堂内正中为田濡的画像及田氏望族的情况介绍。

“今后,我们还要修复院内的石碑、碑林。在东院建田氏书院,让琅琅的读书声再次响起。”郑成贤说。

田氏家庙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康营村的田氏宗族曾是名门望族,可考年代从元代开始,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据考证,田氏一世田子实在明初分为两大支:长子田文质和次子田文彬。康营村田氏就是田文质一支延续的根脉。田文质第七子田茂(三世)为明朝初期例赠征仕郎。田茂第四子田寿累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葬于东昌府区梁水镇田园村。田寿第五子田漳和第六子田濡均有较高名望。现存于光岳楼二楼的一通石碑阴面便有田漳的书刻碑文。田氏望族中,五世田濡的官职最为显赫。

田濡,字少生,别号南畹,明朝人。其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学识渊博,官至南京太仆寺正卿。1571年,田濡在现在的侯营镇康营村为自己选了一块墓地,建了家祠。后来,明代大学士于慎行为田濡撰写了墓表,延安太守徐安为其撰写了碑文。王汝训曾为田濡作传,廷尉顾光祖作《东昌人物评》,对其评价颇高。聊城的“任、邓、朱、傅、耿”五大望族,其中四家与田氏有姻亲关系。

明末清初,官府在聊城古城二府街路北田濡府前,为其立了“青琐纳言坊”,在路南田寿府前为其立了“遗泽扬休坊”。后来,这两座牌坊被拆掉。近年来,随着古城改造提升,这两座牌坊又重新被立在古城区。

田氏以诗书忠孝传家,自四世祖起,代有官宦,辈出文人儒士,其中,廪生等达130人,文、武举人达10余人。如今,康营村村民仍传承着田氏家族的遗风。

传承田氏家族遗风

“近两年,每逢寒暑假,康营村都会举办公益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年底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和最美志愿者,还开设公益课堂讲授传统文化。”侯营镇关工委副主任王忠祥说,田濡及其后代留下了“诗书留后、孝悌传家”的家风,是康营村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后,康营村将把田氏家风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教育孩子们知书达理,懂得忠孝悌义。

康营村田氏家族第十八世、今年88岁的田学宝说,1571年,75岁的田濡在康营村种柏树建家祠。如今这座拥有452年历史的家祠已成为康营村的宝贵文化资源。看到公益冬令营和夏令营的孩子们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作为田氏家族的后人,他感到非常欣慰。

2023-06-02 ——侯营镇康营村田濡纪念馆见闻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761.html 1 452年家庙传孝贤遗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