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是村是镇是传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杜郎口是一个村名,也是一个镇名,还是一个神话传说,这里还生长着唐朝时期栽下的一棵国槐,就在前面左转的地方。”6月3日下午,在茌平区杜郎口镇东街村,72岁的村民庞家臣热情地为记者指引古槐的位置。
步行约5分钟后,记者看见一棵枝叶茂密的古槐,树身外面裹着两个铁箍,庞大的树冠由几根绿漆铁柱支撑着,几条红绸缠绕在铁箍和枝杈上,与绿色的树叶形成鲜明对比。
旁边的标识牌记录着古槐的信息:杜郎口古槐俗称“唐槐”,位于原慈济院旧址,树高10.7米,胸径1.85米,树围5.8米,树龄约1400年,是聊城市现存最古老的树木之一。
相传,秦王李世民东征时遭遇强敌,慌乱中误入慈济院门前深坑中,追兵摇旗呐喊,矢下如雨。危难之际,秦王催马腾跃上岸,躲入慈济院中,坐骑白马疲累致死。追兵后撤,慈济院中方丈赠马送秦王东去。后秦王登基为帝,为报答方丈搭救之恩,重修慈济院大殿。同时为纪念坐骑,秦王在慈济院内亲植两棵槐树,现仅存一棵。
“这个故事曾被刻在石碑上,之前石碑就立在慈济院大殿前东南角,只可惜在1958年被人毁坏,至今不见踪迹。”庞家臣介绍说,古槐的背后有一个传奇故事,杜郎口村名的背后也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传,隋唐年间,兴利镇(今杜郎口镇)地处黄河西岸,是个渡口,常有蛟龙出现。蛟龙兴风作浪,时常喷水淹毁附近的庄稼,夜里还爬上岸来伤害人畜。百姓人心惶惶,谈蛟色变。皇帝闻讯后,派州官赵羽前来为民除害。
赵羽是山西人,为官清正,且力大无穷,深得百姓拥戴。一天,赵羽带着侍卫来到岸边观察,果见一巨蛟在河中时隐时现。那蛟龙听到岸上人声喧闹,便缩颈隐入水中。
怎样才能靠近它?赵羽思索良久,心生一计。他吩咐随从买来牛肉,独自一人用剑割肉丢进水中喂蛟龙,只见河水涌起巨浪,那蛟龙立刻把肉吞下。此后,赵羽天天独自割肉喂蛟龙。时间一长,赵羽渐渐能靠近它,蛟龙见赵羽到来,便把脖颈伸上岸,向赵羽要肉吃。时机成熟后,赵羽故意几天不给那蛟龙喂肉。
一天清晨,赵羽一手提肉一手握剑来到岸边,饿急了的蛟龙伸出脖颈,张开血盆大口,欲来吞肉。赵羽趁机挥剑向蛟龙的脖子砍去,那蛟龙猛然一口,咬掉了赵羽的左胳膊,顿时血流如注。赵羽忍痛又向蛟龙连砍数剑,凶猛的蛟龙被砍死,赵羽也因失血过多而死。
百姓闻讯,失声痛哭。皇帝得知此事后,追封赵羽为“二郎神”。百姓为纪念这位舍身为民除害的州官,便集资在慈济寺西修建了二郎庙,庙内塑起二郎神像。二郎神二目圆睁,右手高举宝剑,左脚下踩着一条蛟龙,神态惟妙惟肖。此后,每逢赵羽忌日,百姓便来此悼念。
后来,山西闹灾荒,朝廷移民。赵羽家乡的人结社来兴利镇定居,并改兴利镇为“社郎口”。他们看到二郎庙已经破旧,便集资重修,以纪念家乡的英雄。这次修庙是杜家出头集资,时间一久,人们便把“赵二郎”讹传为“杜二郎”,“社郎口”也便叫做“杜郎口”了。
还有一种说法,社郎口延续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社郎口人民公社,因有两个“社”字,不顺口,又因此地有杜姓居民,杜字又比社字好写,所以定名为杜郎口人民公社,杜郎口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