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师生互行“周礼” 晚自习后老师开车灯为学生“照亮前程”
这所学校的高三“最后一课”有笑又有泪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先生再见”“先生保重”“谢谢先生”,6月5日下午,在聊城一中老校区高三·58班的教室里,班主任冯海清为学生上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节化学课。下课铃声响起,随着冯海清一声“同学们,下课”,班长的“起立”口令随即喊响,学生起立,双手作揖,弯腰鞠躬,行“周礼”致谢老师。
“江湖路远,就此别过,你远走高飞,我原路返回,谢谢你们!”在向学生鞠躬回礼后,冯海清饱含深情地和学生道别。在冯海清身后的黑板上,是学生写给他的“请假条”:“亲爱的冯老师,因毕业,2020级58班全体同学请假离校,时间为永远。”冯海清在批假人处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冯海清告诉记者,向老师行“周礼”是学校的倡议。学生在高考前想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答谢老师,学校商议后,最终决定采用传统的“周礼”。“希望通过这种传统谢师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尊师重道的内涵,同时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冯海清说,为了不耽误高三学生的复习时间,学校特地把这场仪式定在了6月5日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的课间时间。
当日晚上9时50分,放学的铃声响起,高三的学生整理好书本走出教室。这是他们在校的最后一个晚自习。晚上10时05分,在学生离校必经的操场上,20多辆汽车瞬间亮起车灯,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这是冯海清和其他老师送给学生的一个毕业仪式,他们想用这种方式和默默相伴了3年的学生道别。“孩子们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感谢他们这三年来带给我的快乐。老师们想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们‘照亮前程’,希望他们都能为自己博得一个锦绣前程。”冯海清说。
但学生们并不想快速和老师告别。一名学生跑到副校长焦维广面前说:“这里每一盏车灯都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但真正照亮我们前程的是老师。老师,我能抱抱你吗?”焦维广张开双臂给了这名学生一个温暖的拥抱,并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你很棒!高考加油!”
这名学生身后站着一排等待和焦维广道别的学生。“老师,谢谢您。”“老师,您别忘了我。”“老师,我会回来看您的。”“老师,您教了我们3年语文,您知道吗,您超厉害的!”“老师,我能把您抱起来”……话音刚落,就有一名调皮的学生从身后突然“袭击”,把焦维广抱起来转了个圈。
学生陆续离校后,焦维广的心情仍不能平静:“上完最后一个晚自习,我们本来想着默默地给孩子们送上祝福,和他们道个别。没想到孩子们却跑过来,流着泪拥抱老师。这份师生情谊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弥足珍贵。”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绪,焦维广接着说,作为老师,他希望每个参加高考的孩子都能挥毫纸间、一跃龙门、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