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3版:记录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编 笆

编笆

即将收尾

卷成筒状

装车

铺笆

文 本报通讯员 辛永杰

图 本报通讯员 邢先进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这门老手艺了。也许,我们是冠县最后的编笆人了。”6月4日,谈及编笆,冠县东古城镇西木堤村66岁范凤山的话语中满是惋惜。回首往昔,编笆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2016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在西木堤村的一片小树林里,范凤山和几位老人在树荫下编织苇笆。笆匠年龄最大的年近八旬,最小的也有50多岁。

西木堤曾是一个传统编笆专业村,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编笆最火的时候,村里的男人大部分会编笆。那时农村已实行包产到户,农民的收入增加,纷纷翻盖老房子,苇笆则是盖房的必需之物。笆匠属于技术工种,每年春天盖房旺季时,笆匠都非常吃香,忙的时候,主家得排号。请人编笆不但要付工钱,还得好吃好喝供着。编笆手艺给西木堤村村民带来不少收入。

编笆的原料是芦苇,原来一年要用掉十几车,现在也就是两三车,而且本地已经不产,需要从数百里外的东营市购买。

编笆工艺要求经纬斜织,图案呈“人”字形,既可单人编,也可几人合编。刚编时,人是蹲着的,编出一段后,就可以坐在笆上。以后每编织一段,笆匠就挪动身体,把编好的苇笆压住,继续下一轮的编织,直到编成为止。

现在,农民收入增加了,大都选择盖楼房,苇笆订单不断减少。另外,由于原料成本增加,编笆远不如外出务工挣得多,这也是村里年轻人不愿学习编笆手艺的主要原因。

如今,村里只有这几位老笆匠艰难地坚守着这门老手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编笆手艺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本版图片拍摄于2016年)

2023-06-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818.html 1 编 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