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老照片|挖河筑堤,万人齐上阵

——一组老照片记录聊城防汛减灾历史

用地排车拉淤泥

加紧生产独轮车

编者按 自6月1日起,聊城正式进入汛期。我市各级各部门树牢底线意识、风险意识,全力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防汛抗旱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但是,人力挖河筑堤,曾经在聊城防汛减灾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刊发一组老照片,对那些防汛片断予以记录。

本报记者 陈金路

“人生四大累:挖河、打堤、割麦、翻地。”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聊城农村流行的口头禅,也是当时农民群众对苦活累活的切身感受。进入夏季,聊城逐渐进入防汛关键阶段,尽管大型机械替代了人工,但河工赤膊挖河筑堤积累的业绩不应被遗忘。

挖河筑堤靠人力

在开发区久和文化馆陈列的聊城清淤徒骇河、灌溉渠道、垒筑黄河堤防洪的系列老资料和老照片,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聊城人为防汛减灾,万人齐上阵挖河筑堤的壮观场景。“现在条件好多了,挖河筑堤全靠大型机械。以前可不行,全都靠人挖、肩扛、独轮车或地排车推。”6月6日,久和文化馆馆长李学坤介绍,上世纪,出河工是农村18至49岁青壮劳力应尽的义务。那时有个规定,年满18岁的学生可以不挖河出工。农村也流行一句教育孩子的话:不好好上学,到时候挖河去吧!

在久和文化馆,一张绘于1964年的《聊城专区黄河堤防河道工程示意图》载明了当年为了加固黄河、金堤河堤防,聊城出工出力的情况。1966年8月印制的《山东省聊城专区徒骇河河道治理地形图》长卷上,标注了各县市清淤河道的“出工数”等信息,比如当年莘县出工数为13500个。1974年至1978年位山灌区规划汇总表上也明确了东引水渠、西引水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等工程主要内容、工程量、工日等。

1950年—1985年,聊城黄河堤防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培修施工,共投入人工2533.54万个,使临黄堤普遍提高4米—6米,加宽30米—40米。

劳动条件逐渐改善

上世纪下半叶,清淤位山沉沙池、徒骇河,加固黄河大堤,疏通各个县、乡、镇、村庄的河道、干渠、排水沟及田间输水沟,是河工的主要任务。挖河清淤是村里的大事,下达清淤任务后,公社(乡镇)根据各村的劳力数量将任务分到各生产队,生产队再根据劳力数量,确定挖河清淤的人员。东昌府区侯营镇侯营村党总支书记邢光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挖河上工几乎年年有,尤其去位山清淤的次数最多。”

挖河清淤任务一到,常常是厨师提前一天出发,到指定的河段安营扎寨。随后,河工拉着车子,装上铁锨、靴子、麻绳、垫肩等,浩浩荡荡地徒步赶到工地。起初,把河泥装进土筐,然后再从河底把土筐挑到河坝上来。后来,挖河清淤用独轮车推,河工们将土筐放在独轮车车轮的两边,将淤泥从河底推到河坝倒掉,再返回河底。后来,河工们又用两个车轮的地排车拉,一个人在中间驾辕拉,左右两边一边一个拉边套,把装满河泥的地排车从河底拉上河坝。条件好些的让牛、驴、马等牲畜拉车清淤。上世纪八十年代,挖河清淤用上了拖拉机,大大节省了人力。那时候,在工地上干起活来挽袖子、光脊梁的到处都是,每个工段都插着红旗,远远望去,场面非常壮观。

高唐县首先告别人力挖河清淤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河工吃的是窝窝头、地瓜、老咸菜,喝的是玉米粥,能喝一顿面条就算改善生活了。”东昌府区沙镇镇村民谢广民表示,喝面条时,因为面条不是太多,有的河工缠起一大筷子面条,“呼噜”一下就送进嘴里,一碗面条三两口就喝完,然后再去盛一碗。有人开玩笑说:“这家伙为了抢饭喝这么快!”这反映了当时挖河出大力的生活场景。

1990年,高唐县水利局贷款购进3台美国产挖掘机及油罐运输托盘车等配套设备,先后承担了高唐县的水利施工任务,成为聊城首个用机械代替人力挖河清淤的县。1994年,位山引黄灌区首次用机械施工代替人力施工,至此,位山引黄灌区结束了每年动用30万河工挖河清淤的历史。(本版图片由开发区久和文化馆提供)

2023-06-08 ——一组老照片记录聊城防汛减灾历史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835.html 1 老照片|挖河筑堤,万人齐上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