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聊城|梅花桩拳在聊城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梅花桩拳起源于汉代,完善于金元,兴盛于明清,是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
梅花桩拳又称“梅花拳”,简称“梅拳”。古代练拳者练功时都在桩上,其动作有“大、小、败、仆、顺”基本五势,势如行云流水,宛若梅花怒放,拳出五势,文应五行,故取梅花凌寒傲霜之意,名曰梅花桩拳。
一
聊城坐落于广袤的鲁西平原,黄河和大运河在此交汇。春秋战国时期,聊城“筑城屯兵为齐要地”,不少诸侯争霸于此。明洪武初年置东昌府,建城池,“居天下之胸腹”。聊城因运河而兴,被誉为“江北一都会”。质朴、豪放、英武的聊城人,以酷爱武术著称。
聊城武术流派较多,梅花桩拳、查拳、洪拳、少林拳、佛汉拳、临清潭腿等多个拳种均有传承,民间习武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民国时期《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县武术活动源远流长,流派繁多……梅花拳于明末清初时传入,原有37个套路,现已发展至90个,主要流传在寿张镇及其附近。”由于年代久远及秘密传授,长期以来,梅花桩拳并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明朝晚期才流传开来。
梅花桩拳盛传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梅花桩拳在聊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在王伦起义、义和团运动中留有许多闪光的印记。
二
冠县作为梅花桩拳传承发展的主要根据地,至今流传着孔村梅拳“三把式”闯荡江湖的传奇故事。孔村位于冠县县城北8公里,因孔子来此居住三日教化村民而得名。1943年,“铁壁合围大扫荡”的孔村惨案就发生于此,当年冠县籍抗日名将赵建民在此居住13天。面对日寇和伪军的烧杀抢掠,孔村梅花桩拳弟子保家卫国、敢于牺牲,与日伪军展开生死搏斗。
孔村梅花桩拳是由13代宗师李仲魁传于本村的齐德众、齐德林兄弟,然后再传梅拳“三把式”。孔村梅拳“三把式”是指齐蕴生、齐蕴才、齐蕴库兄弟三人,因武功高强、技艺精湛,人送外号“大把式”“二把式”“三把式”。后来,齐蕴生、齐蕴才在梁山、阳谷、寿张一带传徒授艺。至今,寿张与孔村的梅花桩拳后人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共同致力于梅花桩拳的传承事业。
据传,“二把式”齐蕴才和本村的张绍光曾被黎元洪请到北京教授其儿子,并获其赠予的折子,凭折子可在北京大部分饭店记账吃饭。齐蕴生、齐蕴才兄弟二人,曾参加过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组织的拳术比赛,获得单刀、双刀、七节鞭和抓地虎练功靴四件奖品。
在三位把式的影响下,其后人齐恩山、齐恩岭也走上了传习梅花桩拳之路,并且一生矢志不渝,坚持传承。近年来,孔村梅花桩拳传承协会成立,投资数十万元建设了梅花桩拳场馆,孔村习武之风再次盛行。
三
聊城梅花桩拳孕育了众多仁人志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谱写了无数抗敌爱国的辉煌篇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13代宗师李培金、14代宗师田岳林以及孔村齐德众、齐德林和“三把式”兄弟,传道于鲁西黄河两岸,并在阳谷寿张设坛传道,收授15代闫万森、韩升海、韩升明、贾淑岐、吴景孟、吴振海、王清月、沈建清等有建树的8位梅花桩拳传人,人称梅拳“八大红徒”。寿张西关闫万铸、闫万森、闫万澈兄弟三人都是梅花桩拳第15代弟子,他们又培养了韩清岐、宋广起、李文田、田文唐、田文良等一大批拳师。
闫氏一家支持革命的义举更是传为美谈。闫万铸在国共合作时期任原寿张县征收处主任,1922年召集全县乡长在寿张西关庙开会,声讨当地军阀、国民党13团团长张朝聘贪污腐化、欺压百姓的罪行。1938年,八路军东进大队杨勇支队三人被捕,闫万铸等人冒险设法解救,并将其安置在自己家中调养数日。被解救的三人走时,闫万铸赠其干粮衣物。闫万铸的三个儿子都是梅花桩拳弟子,长子闫代哲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寿张县委宣传委员,后任冀鲁豫地下联络站站长;次子闫代磊创办的药铺“万寿堂”实为我党地下联络站;三子闫代鑫是北上抗日的青年代表,1942年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梅花桩拳一代宗师韩清岐深得韩升海、闫万森两位大师真传,他内功深厚、技法全面、武艺超群,且待人宽厚、武德高尚,为弘扬梅花桩拳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梅花桩拳的发展迎来春天。2013年8月,韩清岐的弟子、水城中学老师孟昭力发起成立聊城市梅花桩拳研究会,推动梅花桩拳进校园、进社区。他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和国家级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高等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武术专业人才。2016年,聊城梅花桩拳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水城中学被评为“山东省武术特色高级中学”,还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意大利武术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将梅花桩拳传播至欧洲,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