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学军往事
□ 阴元昆
在聊城老照片博物馆,我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张老照片拍摄的时间是上世纪60年代末。照片上,一群少年儿童身穿军装,手持步枪,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大街上行进。看到这张老照片,我就想起半个多世纪前,我和同学们身穿军装,肩背步枪,昂首阔步,行走在聊城大街上的情景。
1969年,我考入聊城三中上初中。当时国内外形势严峻,毛主席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我进校的时候,教室前边的空地上,横亘着弯弯曲曲的防空壕。我们的班级都是军事化编制,开始叫4连6排,后来改称2连2排。
在“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学军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1970年春,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拉练活动。大家背上小背包,步行二十多公里去城西的堂邑。路上,还搞了一次防空演习,警报一响,大家纷纷趴到路边的沟里去。到了堂邑,我们先到古镇东北角,穿过文庙残破的牌坊、斑驳的古碑,来到烈士祠拜谒烈士牌位。晚上,我们住在古镇东南角的学校里。学校紧挨着残存的古城墙,晚饭后,我和同学们爬到城墙上去玩,城墙上边非常宽敞,能并排跑两辆马车。第二天,我们步行返回城里。说起来也怪,那时候来回跑几十里路,也不觉得累。
那一年,全区要隆重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学校组织了小民兵方队,我也幸运地被选中。学校要求每个人都穿军装,为此,我专门跑到父亲的工作单位,跟他当过兵的同事郑茂林借了一身旧军装。我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扎上武装带,感觉帅呆了。学校给每人都发了一支枪,这支枪就是过去的老套筒,枪管、枪托都是真的,只是把真枪拴卸掉了,安了个木头的。在大操场上训练的时候,担任教练的解放军给大家讲:“这些枪是革命前辈使用过的,我们要倍加爱惜。”我们背着枪,昂首挺胸走正步,练得非常认真。
校园东南角有一片长得不太高的玉米地,我有时候从这里翻墙抄近路回家。那天,我经过这里的时候,顺便折了一根玉米秸秆啃起来。谁知这一啃,我出现了严重的腹泻,高烧超过40℃。父母把我送到大医院里,一检查,是得了中毒性痢疾,十分危险。我躺在医院走廊的地上,晕晕乎乎地输了几天液体。但是,我还不忘写了张纸条送到学校里,纸条上写着:“我还用我那支枪!”病好了,我赶快回到训练场上。“五一”当天,我和同学们身穿军装,肩背钢枪,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行走在聊城大街上,道路两旁的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心里真是美极了。
那一年,解放军住进了我们学校,学校大操场上,整齐地排列着一门门高射炮,一根根炮筒指向天空,特别威武壮观。学校还邀请解放军给我们讲抗美援越的故事,我们听得非常认真。我们还参加了军训,学习了匍匐前进、班进攻等战术动作。
当然,演节目也有学军的内容。为了迎接新年,学校准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每个班级都要演出节目。我们班级排练的是《解放军进行曲》,我也参加了排练。我穿上军装,手握钢枪,一遍一遍地练习走十字步。排练休息期间,我还掏出自己的饭票,到学校食堂买了馒头,分给大家吃。辞旧迎新之夜,大礼堂里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我和同学们踏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舞台:“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到了第二年春天,学校又搞了一次拉练活动。我们背起小背包,又出发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地,是城东二十多公里外的茌平张家楼村。1945年春,3000多名日伪军向张家楼发动进攻,全村老少奋勇抵抗,有333名村民壮烈牺牲,张家楼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村。我们去的时候,村子周围高高的寨墙还在,村子南边正在修建烈士纪念碑。下午,我们听了英雄事迹报告会。晚上,我们就住在村民家里。第二天上午,我们还到村北当年发生战斗的地里参加劳动。下午,我们步行返回城里。
当年开展的各项学军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的身体,又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让大家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新生入校,都要开展军训活动,这是非常必要的,是过去学军活动的继续和深入。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国防强军意识,使他们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