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桥
古槐侧立 桥观古今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亚杰
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烟波浩淼的东昌湖,赋予了聊城许多灵气;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水,流淌在聊城人心中,让人怀念过去又畅想未来。
如果说,水寓意着聊城的柔美,桥则代表着聊城的风骨。从简单的出行,到城市发展的需要,各式各样的桥梁承载起这座城市的变迁。
古槐树下名已久
位于运河西岸、铃铛湖东北角的槐荫桥,既没有“一桥承古今 家风留美谈”的清孝故事,也没有清风廊桥美丽的“清白”传说。它建于2003年,纵贯南北,连通河湖,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槐荫桥是当时百姓对这座桥的称呼。从名字来看,不难猜出,槐荫桥和“槐”字相关。这座桥南侧,有两棵500余年树龄的古槐树,枝叶繁盛、遮天蔽日,槐荫桥的美名由此流传。不过,2014年7月,聊城市对城区桥梁名称(东昌湖风景区及运河、徒骇河沿岸)规划草案进行了批前公示,槐荫桥被命名为粮局桥。无论名称如何改变,这两棵古槐树,成为一代又一代运河沿岸市民的美好记忆。
“这两棵国槐可有年头了,我小时候经常在树下玩。”65岁的市民张明奇指着硕大的树冠介绍,因古槐树“年事已高”,不少市民向其祈福许愿。
“每到夏天,附近居民都会聚集在树下纳凉休闲。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这两棵树风采依旧。”张明奇感叹道。
树龄500余年,胸围3.9米,主干高1.5米,一级保护植物……紧靠槐荫桥的一棵国槐较矮,走近细观,这棵树既无树洞又无裸根,生长茂盛,枝叶浓密,路过此地的游客纷纷驻足与它合影留念。让人惊喜的是,这棵国槐沧桑的主干最上方还长出了相对独立的支干,看上去就像孩童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形成了“怀抱子”的态势。其生命力之强,让人叹为观止。
槐荫桥边的另一棵国槐紧靠闸口桥,2008年古树名木普查时,其树干中空,有两大主枝,一主枝长势较弱,侧枝较少。不过,经过近年来的养护,这棵古槐逐渐焕发生机,枝繁叶茂。
大运河畔见巨变
“变化真是太大了。”6月10日上午,站在槐荫桥上,70岁的市民李翰林感叹,“原来这条河就是一条水沟,四处堵塞淤积、杂草丛生。如今十步一景,花草相间,绿意盎然。”
李翰林每天都要在家门口的运河沿岸走上两圈。“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里的景色都非常漂亮。”他告诉记者,出了家门就能看到蓝天绿水,他像是住在公园里。
记者了解到,1998年,聊城正式撤地设市,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行动随之展开。一年多后,改造古运河被列上日程。从最初探索到大规模改造,群众一呼百应,运河两岸迎来巨变。通过拓宽整修河道、绿化两岸、新建改建沿河道路,运河沿岸逐步形成了“路依河走、水陆并行、河湖相连”的独特风貌。如今,沿河而建的仁义广场、扬帆广场等休闲广场以及风格各异的桥梁,已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西临铃铛湖,东傍大运河,因为有槐荫桥,水更活了,景色更美了。市民徜徉其中,怡然自得。
一座桥,一处风景;一座桥,一种见证。大运河和东昌湖为聊城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默默守护河湖的桥,见证着水城的日新月异,承载着市民的熙熙攘攘,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