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
□ 张素萍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与法制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虽然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且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
例如,在学习《可爱的校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搜集,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总结,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演练,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校园文明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补充和纠正。这样,学生的认知就会得到提高,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
优化生活化内容设计
生活化案例属于教材内容的细化与延伸,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内容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对应,还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最佳效果,避免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情况。此外,教师还必须对生活化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处理,从而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其学习体验,以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学习《老师,您好》这个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有些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有些学生会一展歌喉唱出自己的心声,有些学生则会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老师,表达崇高的敬意。丰富教学形式不仅能让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起来,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创设生活情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将法治观念渗透到生活化场景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授《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可以通过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车辆上路靠右行等交规导入规则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会变成什么样。
坚持知行合一
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还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德育教育契机,改正学生不良习惯,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同时,教师需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从而促进学生将所学道德与法律知识应用到学习与生活当中。
例如,在教授《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都做哪些家务。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做家务,然后汇总学生的承诺,发到家长群或校讯通,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学会遵守承诺。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而且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真正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单位:莘县河店镇新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