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茬”中读书
○ 岳立新
部队工作节奏快,我很少有时间阅读。有时随手翻翻,能记住就记住一些,没什么印象;有时是一目十行,没有咀嚼、品味,收获微乎其微,我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认为,读书看报时,不妨学会在“找茬”中阅读,换个角度学习知识。
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但其中难免出现错误,这就更便于我们“找茬”。当然,我们并不都有像编辑那样的慧眼,但我们可以培养这种习惯。如果你看一篇文章,先要主动阅读,像编辑审稿一样,在每字、每句、每段中“找茬”。这个“茬”内容很广,包括有无错别字,有无病句、错误的标点符号,有无词不达意或前后意思相矛盾等错误。有些地方你可能和作者有不同观点,如果你来改的话,怎么改?这些“茬”同样也可以找。
“找茬”的过程中,需要再突出一个“逼”字:逼自己细读,逼自己“找茬”,逼自己修改,不要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好的文章文字精练,达意精准,想“找茬”但无懈可击。有纰漏的文章,我们改正其不足,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在修改过程中,我们要做好笔记,并时常回头看看。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在阅读文章时自然就会产生“找茬”的冲动。在潜移默化中,我们静心细读的能力慢慢增强,基础语言的运用能力慢慢提高,阅读效率自然也得到提升。
“找茬”的真正目的是要让自己学会精读。时间短有小收获,时间长有大收获。需要注意的是,“找茬”阅读贵在把握作者的创作本意,贵在阅读中学习,不能曲解文意,甚至胡乱支招,不能违背写作的一般规律;在“找茬”的过程中要精细,只有做到精细阅读,才能找到文章表面看不到的小“斑点”;要以提高阅读能力为出发点,找别人“茬”的同时也要挑自己的“刺”,好的文章好在哪里,不好的文章平庸在何处,通过比较借鉴,达到提高自身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