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的纠纷一天调解完毕
39名工人拿回欠薪110万元
本报记者 刘敏
“多亏有司法调解,不然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拿回110万元的工资。”6月12日,提起拿回工资的事,农民工杨立明(化名)激动地说。
原来,杨立明和工友被某项目部欠薪,纠纷已达一年。6月7日,接到杨立明等人的投诉后,东昌府区侯营镇政府第一时间协调联系项目部负责人,并要求其立即着手解决工人工资问题,同时指派侯营司法所“有事来聊·‘营’刃而解”品牌调解室调解员办理此案。
接到指派后,侯营司法所调解员与杨立明等人具体沟通,并对工人提供的证据资料进行核查。调解员对实际施工人员的工数、天数进行了详细核实,与个别工人谈话,作询问笔录,证据组织完毕后,已是晚上8时。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和民生福祉。调解员分析本案情况后,认为该案事实清楚,具有调解基础,且涉及人数众多,调解程序更为可行,于是采取了“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一方面向项目部以案普法、释法析理,明确指出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向工人们分析利弊,缓和他们的焦急情绪,回归协商程序。
调解员从矛盾双方综合考虑,以积极弱化矛盾为出发点,既帮助项目部核实了工人实际工作日,核定了已支付或垫付金额,也一并除去了工人提出的不合理部分,依法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就这样,仅用了1天,项目部就答应了调解员的建议方案。最终,这起拖欠39名农民工一年劳务费纠纷成功化解,农民工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工资。
事后,杨立明等人将两面锦旗送到了侯营司法所,表达对工作人员的感谢。“群众诉求,服务所向。在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人民调解护航左右。”侯营司法所所长孔位杰说,锦旗背后是群众的信任与认可,他们工作起来也更有动力了。
近年来,东昌府区依托司法所和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第一时间获取农民工群体性讨薪情况,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在化解农民工欠薪矛盾纠纷中速度快、隐患小、执行好的优势,协调律师、调解员、法律顾问第一时间介入,及时开展调解前置工作,给予专业法律建议,真正做到苗头早发现、工作早介入、问题早处理,降低农民工讨薪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