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记录·广告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记忆中的生产队

1975年,阳谷县安镇公社南街大队第七生产队植棉组合影(选自《聊城图片百年》)

□ 刘长新

生产队是大集体时代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最初由高级农业社过渡而来,一个行政村为一个生产大队,再根据人数分设生产队,少则三五个,多则十来个。生产队有自己的土地、牲畜及其他生产资料。

生产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编制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方案,可以自主分配队上的产品和现金,完成向国家交售任务后,可以按国家的政策规定,处理和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

生产队的领导班子主要由3个人组成:队长、会计、保管员,最高领导是队长,队长由本队社员选举产生,虽然是干部,但并不脱产,也没有什么特权,收入和其他主要劳动力一样,类似于工厂里的车间主任。

各队都有固定的集合地点,在树上挂一口大铁钟,每天早晨、中午,大家听到钟声来到集合地点,由队长分派活计。队里哪块地种什么,社员每天出工劳动的内容,都由队长决定。权力说不上大,但也不可忽视,如果和队长搞不好关系,就会多干许多脏活累活。

会计算是队里的文化人,不像队长一样有什么权力,却是让人羡慕的职位。他们平时也参加劳动,但苦活累活就摊不上了。因为是集体经济,一年到头队里老是分东西,什么粮食、柴火、蔬菜、瓜果,甚至碱面等,都要按规定数量分到各家各户,这些都要会计操办,过秤、写号更是离不了会计。还有月终结算、年终结算等,哪样也离不了会计,所以一年到头,会计在地里劳动的时间并不多。

队长、会计之外,另一个重要职务就是保管员了。生产队的所有生产资料和财产都由他掌管,这可是考验人品和定力的活儿。那年月家家吃不饱,如果保管员人品不行,怀揣腰掖地往家拿东西,保不齐连仓库里的种子也给偷吃了,所以必须由社员们信得过的人来担任。

社员们平时参加劳动,年终根据家庭人数和劳动情况进行分红,一般是人六劳四或人七劳三,也就是人头占百分之六十或七十,而劳动报酬占百分之四十或三十。劳动情况根据工分计算,但计分方法并不是同工同酬,而是根据劳力的身体、年龄以及技能来评定。最高的是十分,往下依次下降为九分、八分以至于三分、二分。能挣到十分工分的人不多,只有身强力壮的壮劳力和农活方面的全面手才可以。妇女最高也就挣到七八分。学生参加劳动,多的可记到四分,少的也就二三分。

工分标准一年评定一次,也有的男劳力松松垮垮,干什么都干不好,从来没挣到过十分。曾有社员对评不上十分工有意见,找队长理论,队长很爽快地说:“你到场上扬场吧,如果能和其他人一样将场扬完,立马给你定十分。”队里打下来的小麦、大豆等,都要用木锨将杂物扬净,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活。高手扬场,不管有风无风,都能将粮食扬得干干净净,而生手就不行了,不但粮食落得到处都是,而且杂物无论如何也弄不干净。偏巧这个社员不会扬场,只好乖乖认输,从此再也不敢提让队长长工分的事了。

每天吃过晚饭后,大家都聚到那口大铁钟下记工。队里有记工员,都是兼职的,但也有报酬,记一次工加两个工分。大家各自报上一天的内容,由记工员一一登记在册,月底交给会计,汇总后作为年终结算的依据。平时不管干什么活,都按照自己应得的工分记。如果是三秋时节,需要加班加点,就会加工分。比如值一个午班记二分,值一个夜班记三分,有时还要记双工分。

一年到头,不管农忙农闲,社员都要出工。冬天没活可做,便人手一把木榔头,到地里砸土。有时连春节也不放假,只有赶上下雨等天气,实在出不了工了,才能歇一天。但由于体制问题,制约了群众的积极性,社员多是出工不出力,所以虽然整天忙忙碌碌,但一年下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饱受煎熬的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生产队这一生产形式才彻底结束,成为一段永远的历史。

(选自政协阳谷县委员会编著《文化阳谷·乡村记忆》)

2023-06-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966.html 1 记忆中的生产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