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学何为?
——张炜文学对谈会实录
文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吕晓磊
图 马新涛
6月18日上午,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参加了主题为“AI时代,文学何为?”的文学对谈会。对谈会由著名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月斌主持,聊城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石兴泽,著名诗人、聊城作协原主席张军,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广涛、张厚刚、隋清娥、齐如林等参加了对谈会。本次对谈会由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市文联主办,聊城大学文学院和尚书房书店承办。
如何认识AI时代?张炜认为,AI时代就是人工智能时代。随着AI时代的来临,人类既兴奋又恐慌,因为机器能代替人做很多事情。诗是文学的核心和最高点,AI都能写,而且写得很好,它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灵感,这是让人感到可怕的地方。
人工智能是数字艺术,是一个逻辑的东西,还是一个海量的计算,它逃不出0和1的大逻辑。它用生硬的逻辑和强大的计算,掩盖、忽略了温暖的、可触摸的、感性的瞬间,这种转变会让人忽略很多问题。AI实际上取的是人类的最大公约数,取的是智力、能力等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无数人在灌入、修补、完成,让它无所不能,也让人感到恐惧,让人没有力量与它抗争。
但话说回来,大家慢慢就会发现,只要进入更高艺术的诗的层面,这种以人类组合而汇集的最大公约数的艺术能量和情感能量都是低于个体的,是在平均或者比较高的水准之下的。而真正爆发出不可思议的艺术能量的,往往是个体,个体的水准和能力才代表着艺术的高度。所以AI时代是从一般意义上让人感到惊讶的一种巨大的创造力,但同时,它又是一个不足以畏惧的、综合了众人的艺术感知和艺术创造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AI时代,文学被大面积复制、模板化,文学生产变得便捷、混杂、泛滥、泥沙俱下。这个时代,文学恰恰是最需要存在的。
AI时代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张炜分析道,AI时代下,我们总是被各种逻辑关系所牵制,我们的生产都在一个大的计算之下,不可逃脱,比如无人驾驶。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种计算的模式和规律,这种便利触手可及,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它无形中不自觉地塑造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形成了一种概念化和模板化;从简单的生活工具的使用到伦理、道德,甚至情感都在慢慢演变,缺乏个人的、百花齐放的、喧闹的表达状态。
在巨大的危险和希望并存的AI时代,我们作为个体,应该考虑如何跳脱、超越,回到人与自然相依的简单原点。
文学不可缺失,人是语言动物,不仅表达思想需要语言,思考的时候也在使用语言。文学顽强地保持着个人的说话方式,是自由的、个人的,所以数字时代更需要文学,用我们的情感、感性和严密的计算关系形成对冲、补充。人如果缺乏草木悲喜的情感,就会变得单调和枯燥,情感和感性是人类对抗计算的最大能力。
AI时代,文学创作的方向在哪里?张炜指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需要文学家的。巨大的数字计算影响着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会让人类变成“非人”;但人类是需要情感表达的,文学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一种思维。
AI时代,文学何为?在这个时代,文学要发挥的作用重大,就是从语言开始,做一个自由的表述者,抗拒数字时代无所不在的、巨大的计算以及被概念化、模板化和定义化的生活。比如很多人在手机上发表自己的想法、随笔、散文等,这恰恰是人类对文学的需要和一种文学力量,这是人类在诞生的时候就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当这种能力被唤醒的时候,要勇敢地捕捉它而不要抗拒它。未来我们要好好地使用这种能力,走向更自觉、更深邃的文学表达,如果这样的话,人类一定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