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匠心“修补”时光
文/图 本报通讯员 张振祥
一张小小的工作台上,放满了修表的工具和手表零件,修表师傅李文报右眼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一把镊子,小心翼翼地拆卸手表,还不时将表放在耳边,听听表针走动的滴答声。李文报今年62岁,东昌府区侯营镇于营村人,修表已有40多年了。
李文报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左下肢残疾。20岁时,他对修表产生了兴趣。于是,他用残疾的身体独自骑着自行车,用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到泰安一所培训学校学习钟表维修技术。培训本需两个月,李文报为了让自己的维修技术更扎实,比别人多学了一个月。学习回来后,李文报便购买了修表用的工具及钟表的一些易损零件,在侯营镇上租了一间小门面,干起了钟表维修。
说起修表,李文报打开了话匣子。修表,首先得认真检查手表,将眼部放大境卡在上下眼皮之间,然后打开表盖,仔细地观察机芯内部的各种零件和结构。如果表进水了,就会起水珠;如果是油丝软了,手表走时就会不准确;如果指针弯曲或轴心松动了,手表就会停摆……找到问题之后,李文报便开始修理。若是遇到零件损坏,还需要重新为手表配上新的零件;如果是进水的原因,就得将手表零件全部拆开,放在装有汽油的盒子里浸泡,用小刷子清洗,这也叫“洗油”。
李文报说他深爱修表这个行业,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他能用磨、补、接、锉、镶、包等技术自己制作零件,让钟表“起死回生”。
2010年3月份,阳谷县定水镇一位60岁的王先生慕名找到李文报,说他爷爷留下的一块老式手表因表轴磨损严重,不走针了。王先生先后去过十几家修表店,都因为没有合适的零件,没有修好。王先生听别人说李文报修表技术好,就特意寻上门来。李文报让王先生把表留了下来,经过反复地观察对比,他发现有块废弃表的表轴与要修的这块表表轴相似。经过无数次研磨、销、锉,李文报把一个直径2毫米的表轴加工成了发丝细。2个月后,那块停摆多年的手表重新走动。因为没换新零件,李文报只收了王先生10元钱的工时费。
“修,讲究的是技术,零件能修的尽量不换。”李文报说,“修表就是修心,良心在里面。”
受电子产品的冲击,李文报的修表生意近些年几乎失去了市场。李文报一边继续坚守着老手艺,一边适时调整业务。他先是销售各种钟表,又增加了小家电维修项目。最近,李文报的妻子又利用修表店里多余的面积卖起了服装,稳定的收入支撑着李文报继续从事修表业。
李文报说,现在他家里有6口人,几亩粮田都流转出去了,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之所以还坚守在修表店里,主要是放不下这门老手艺。每次修理好一块表,听着它正常转动的声音,就像在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他心中充满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