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桥村
明代石桥依旧在 故事传颂数百年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这座五孔石拱桥有几百年历史了,不但方便村民来往,而且桥势壮观,世称泰平桥,也叫王家桥,俺这个村名也源于这座桥。”6月27日,茌平区韩屯镇王桥村72岁的村民王曰利指着村西南徒骇河故道上的一座桥说。
据《重修泰平桥记》记载,该桥为明代中后期建筑,历经五百余载风雨雕琢、战争洗礼,于2008年轰然折断,剩余两孔。2014年,茌平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泰平桥。
王桥村村民王教松说,修复过程中,在原桥基挖出当时建桥时的柏木桩60余根,尽管这些用于桥基的木桩历经数百年,却依然完好如新,令人感慨。
石桥附近有一座王氏宗祠,宗祠前有一通刻有“活财神王大便之神位”的石碑,上面还有两行小字“行善积德光前裕后 修桥建庙功德无量”。一个关于王大便的传说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甚至有些神话色彩。
明朝中后期,王桥村有个名叫王大便的人,相传他有四大金人相助,一生财富无穷。当时的徒骇河流经村南,人们去田间劳作或外出,都需要摆渡,费时费力。后来王大便主动请来泥瓦匠,在河上架起了一座五孔石拱桥。修完桥后,工人要工钱,王大便指着桥南路边一处水洼说:“工钱都有,每人一块银元宝,就在水洼那里,你们自己去拿吧。”干活的人半信半疑地去水洼里捞元宝,结果都捞到了一块,有想多捞的,却怎么也捞不着。
关于王大便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当年有个高唐县的和尚来博平县化缘,村里便派王大便去捐献。当时去的人很多,有坐轿的,有骑马的,谁捐的多就可以坐上席。王大便穿着破衣服,骑着毛驴,驴背上搭了个破袋子,来了便直接坐到了上席。那些达官贵人见他一身穷酸打扮,很看不起他,连小和尚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但都没说什么。
等到拿款上账时,别人都捐了不少银子,轮到王大便时,别人都想看他的笑话,他却毫不在意地说:“你们算算修寺院要花多少银子,买物料的,付工钱的,所有的都算清,用多少,都是我的。”等小和尚半信半疑地算完,给王大便说了一个不小的数目。只听王大便顺口就说:“嗯,去那个袋子里拿吧!”小和尚一脸的不相信,一个小袋子能装多少银子啊,可他一直拿一直有,等拿到小和尚说的那个数目,再怎么掏也没有了。这神奇的一幕惊呆了围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