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你所不知道的聊城

备受梁启超推崇的聊城学人吴秋辉

吴秋辉

本报记者 于新贵

2023年4月,在他去世将近一个世纪后,他的38种133册手稿被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

他,言行迥异于常人,却在经学、史学、文字学等领域颇有建树。

他,被世人称为“怪人”,却被梁启超称为“识力横绝一世”。

他,就是临清人吴秋辉,一位曾经在二十世纪初照耀学界的山东学人。

运河边长大的神童

吴秋辉(1877—1927),原名吴桂华,自号侘傺生。

吴秋辉一生颠簸,50岁正是学术黄金期,他却撒手人寰。“侘傺生”是他的一种自嘲,也是他失意人生的写照。

临清考棚街东枕运河,西蹬青碗市口。明清时代,这里是临清最繁华的街巷之一。1877年,吴秋辉就出生在这里。

明清时期的临清是运河上的商业重镇,徽商与晋商在这里平分秋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吴秋辉的祖父从安徽歙县迁居临清,以手工制作为营生,积累了一定财富,这也是吴秋辉能够进学堂读书的物质基础。吴秋辉天资聪颖,稍识文字,便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写的诗文即闻名乡里。19岁时,在康有为、梁启超酝酿变法、推崇新学思潮的影响下,吴秋辉一改厌恶数理化的思想,考入山东省优级师范学校数理部。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极优,著有《算法正宗》《算法易解》等通俗读物,毕业时考取日本官费留学生。遗憾的是因为他有眼疾,面试时被取消了录取资格,错过了赴日留学机会。

1910年,吴秋辉在山东省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临清兴办教育。1912年在济南一家报馆任主编。1917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这期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但政治依旧腐败的残酷现实,不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对时局加以评论。1920年到北京主持《民意报》。1923年返回济南,他租赁了一间小楼,不与世人来往,潜心研究学问,过起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文人生活。

1924年春,山东国学研究社成立,吴秋辉受聘讲授经学。他独标新义的讲析,使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言行怪异的“怪杰”

吴秋辉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看似性情无羁,实则洒脱自由。

《临清县志》对吴秋辉有这样的记载:“为人貌寝又不修边幅,而天才卓越,目空千古,视时辈蔑如也。”可见,吴秋辉相貌平平,但是他才华横溢,闻名乡里。

他小时候就擅长辞章,是乡亲眼里的神童,在报考山东省优级师范学校时,他的伙伴们都料定他一定会报文史部。但是,吴秋辉偏偏报考了数理部,并顺利被录取,让他的伙伴十分诧异。

他的友人张默生先生曾经回忆说,吴秋辉喜欢昼眠夜作,每天下午六时以后起床,八时以后吃饭,在夜里从不睡觉。吴秋辉也曾经说,在白天什么声音都有,绝不能研究学问,唯有万籁俱寂、夜趣独得的时候,才是进行思维活动的良机;夜间读书或著作,一夜抵十日之功,可惜世上糊涂人太多,不知利用这种境界。

作为运河商业城市的临清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家家喜欢养猫。吴秋辉同样喜欢养猫,因为自己左眼有疾,因此,他也特意挑了一只和他一样眇一目的。那只猫白天时常卧在吴秋辉的胸上,陪他酣睡,偶有客人来访时,猫总是先觉醒,站在吴秋辉的胸上伸懒腰。有一次,张默生去拜访吴秋辉,为了逗吴秋辉开心,见状就连连称赞吴秋辉的猫。吴秋辉听后笑着说:“我的猫确有相当的聪明。不过就是一只眼睛,不能到国外留学,得不着什么学位罢了。”张默生闻言不禁哑然失笑。

1926年,军阀张宗昌命山东潍县籍状元王寿彭主持恢复山东大学,设五科十三系,聘请京沪名流担任教授。王寿彭思想迂腐,提倡读经。吴秋辉立即向王寿彭公开挑战。他先为大学中文系课程立了个标准,把各门课程中某种应如何讲授、某种应如何研究全部写成专论,每天在报纸上发表。几天过后,王寿彭便深夜密访吴秋辉,请吴秋辉为自己留个面子,并聘吴秋辉到山大去做教授,哪怕不去授课只领干薪都可以。吴秋辉听后严词拒绝,并对王寿彭说:“我吴某读了一辈子书,也不能算是读得明白。我见你创办大学,并且聘请南北名流,来充教授,所以我凭借一知半解,愿为山东学子请命,同时我自己也算是领教。你知道,我并不是骂街的学棍有意来敲诈,我要你的干薪干什么!”

他在对《诗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许多与历代研究者皆不相同的见解。他发现《诗经》三百篇,几乎没有一篇无问题:或是原文的误谈,或是注释的错解,或是“转注”“假借”的胡写乱写,或是各地方言的以讹传讹等等。他博览群书,才高识远,每有所述,必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旁征博引,反复论证,使闻者惊心、见者叹服,当时的学界很少有人是其对手。

1924年,著名学者胡适到济南讲《诗经》。全城遍贴海报,发售门票,整个济南摆出欢迎国学“大腕”的隆重场面。吴秋辉看不惯这种做派,就在胡适演讲的前一天晚上,找到胡先生下榻的津浦大旅馆,二人单独晤谈约两个小时后,吴秋辉辞出,而胡适则立即嘱旅馆订票,取消了演讲。次日清晨,胡适就乘火车返回了北京。当时的济南学界对吴、胡二人那天晚上的谈话内容虽不甚了了,但是都知道吴秋辉在《诗经》研究方面的造诣非常深,胡适不是他的对手。

还有一次,康有为游学到济南,并应邀作了一次公开演讲,内容大致是根据《礼记》,阐述其“大同”主张。康有为此次的演讲稿被刊登在报纸上后,在一片喝彩中却传来了吴秋辉的驳斥之声。康有为自然要予以反诘,但笔战一开,没有几个回合,康有为竟急急收兵,匆匆离开了济南。

受梁启超推崇的学人

作为一代学人,吴秋辉一生著述甚丰,经专家考订有《学文溯源续编》《古今文字正变源流考》等60多部著作。

为了将吴秋辉的著作刊印出来、以免其散佚,朋友便劝吴秋辉不妨借重一下当时的学界名人梁启超。在张默生、栾调甫的再三劝说下,吴秋辉于1926年10月初勉强同意给梁启超写信。在这封信中,吴秋辉简述了其治学经过及心得,并呈上几部著作,希望梁启超能帮自己将著作刊印成书。吴秋辉给梁启超的信发出后仅四天,即得到了梁启超寄来的快件复函。梁启超在复函中对吴秋辉的学术成就推崇备至,并表示将全力帮助他。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给梁启超的信发出后的当晚,生性狂怪的吴秋辉就感到万分后悔了。他说自己一生没做过求人的事,给梁启超写信求助是他有生以来唯一的一次失节。因此,吴秋辉对梁启超的信连复都不曾复,出版著作的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但梁启超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吴秋辉,1926年冬他又派研究生兰文徵等人专程来济南聘请吴秋辉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几乎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研究院也派员来济礼聘吴秋辉任导师兼教授。尽管吴秋辉此时贫病交加、生活窘迫,但他还是婉言谢绝了。吴秋辉说自己不愿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去讨人家的厌。

1927年,年仅50岁的吴秋辉去世,一颗耀眼的学界明星陨落在齐鲁大地。

吴秋辉去世后,他的手稿保存在其后代手中。抗战爆发后,吴秋辉幼女吴少辉的丈夫、时任省立十一中校长的张乾一带着手稿辗转到了西安。

2023年4月,吴秋辉的后人将手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对历经百年辗转的吴秋辉的手稿来讲,这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2023-07-06 你所不知道的聊城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4369.html 1 备受梁启超推崇的聊城学人吴秋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