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更多人爱上千年古音

——记聊城三位“民乐守望者”

陈婷婷在教孩子们学习古筝。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一把古琴,让嵇康指尖下的《广陵散》高旷绝古;一架古筝,让《渔舟唱晚》中的那个渔人,在历史的潋滟中传唱几千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独具艺术魅力的中国民乐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沉醉其中。

民乐的普及,离不开扎根一线的艺术老师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是艺术老师,但站在艺术传承的角度,用“民乐守望者”称呼他们或许更加适合。7月30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三位“民乐守望者”,听她们讲述传承发展民乐艺术的感悟。

本报记者 赵琦

今年7月下旬,经聊城市古琴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总部评选,开发区筝乐坊创始人陈婷婷、东昌府区刘静静琴筝艺术中心创始人刘静静、高唐萍聚葫芦丝培训中心老师王凤萍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考级“2022年度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于1986年,是由致力于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的音乐家和单位组成的学术性社会组织。聊城市每年只有三四个优秀辅导教师的名额。”聊城市古琴学会会长刘燕介绍。

社会在不断进步,艺术教育也有了更高的门槛。聊城市古琴学会作为聊城民乐考级中心,近年来,通过组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聊城市考级工作,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硬的民乐教师和专业人才。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更好传播古筝文化,陈婷婷一边深耕书斋,一边积极接触新技术、新手段。“古筝的受众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孩子爱上了古筝。”陈婷婷说,或许大家的思想还停留在考级阶段,将考级证书作为中考、高考时有分量的“敲门砖”,但事实上,民族乐器是提升艺术修养的有力载体。

工作中,陈婷婷因材施教,并创新方式,引进多媒体课程,让动漫人物“熊猫小筝”教授孩子们练琴,利用现代技术,让更多孩子爱上古琴。

当更多人开始走近古琴,民乐从业者也面临新的挑战——能不能进一步留住受众,与他们一同走下去?刘静静认为,民族乐器承载的精神内核以及生活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民乐已经成为人们安顿心灵的一个“树洞”,而琴弦就是“传声筒”。很多青少年热爱古筝,一是因为它可以锻炼人的耐力和专注力,二是因为可以修心。“人们心中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需要纾解。弹奏古筝能让人心境平静。”刘静静说,豁达乐观,学会疏散内心的郁结,这是现代人所需的。

公益培训,是播撒艺术种子的一个重要途径。王凤萍一直致力于公益培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她长期活跃在民乐艺术传承一线,参加过无数次公益演出,免费培训葫芦丝爱好者,还带领小学生多次参加齐鲁器乐大赛等赛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民乐艺术同样需要与时代接轨,反映时代新声。”刘燕说,她要做一名执着的“民乐守望者”,引导更多人坚守民乐文化传承阵地,聚众人之力,让更多人爱上千年古音。

2022年,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指导帮助下,在聊城民乐人的共同努力下,聊城民乐考生取得了考级通过率100%的优异成绩。各位民乐老师还积极组织、参与形式多样的民乐展演活动,为聊城市民乐普及与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08-02 ——记聊城三位“民乐守望者”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5890.html 1 让更多人爱上千年古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