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遇见你
——聊城黄河文化青年研学活动纪实
文/图 本报记者 高月磊 闫振
聊城境内黄河全长59.51公里,沿线自然禀赋独特,人文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近年来,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聊城黄河沿线美景频频“出圈”,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正在精彩上演。
8月22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明办、聊城黄河河务局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七夕节‘两河之约’·沿着黄河遇见你”黄河文化青年研学活动举行。来自聊城各界的60多名青年才俊共赴“两河之约”,沿着黄河大堤打卡,激扬青春风采,探寻黄河之美,共同奏响黄河文化新乐章。
“青”视角探寻黄河之美
研学活动的首站是阳谷黄河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研学青年分为3队,通过共绘队旗的方式,描绘青春色彩,彰显青春担当。
在陶城铺地理标志文化园研学站点,研学青年认真聆听黄河从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变成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沧桑历史,用心感悟黄河、运河、金堤河三河交汇催生出的璀璨文化,真情体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浑壮美。
在东阿黄河生态林场,研学青年通过抽取盲盒的形式,更加深刻地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蕴藏的“生态答案”。
随后是位山闸改建工程项目现场、位山闸管所文化园、艾山卡口地理文化标志、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东阿黄河陶嘴控导等研学站点,研学青年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了解黄河河道变迁及防汛知识,感受黄河为民“硬”担当、水利惠民“大”情怀,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黄河保护治理取得的新成效,用自身“青”视角开启大河安澜新视野。
“我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收获非常大,了解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好法律,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在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来自聊城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崔子怡动情地说。
“青”友圈凝聚青春力量
这次研学活动,共有来自聊城黄河河务局、聊城市司法局、聊城市生态环境局、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等8家单位的60多名青年参加。之前他们彼此并不熟悉,一天的活动下来,他们通过一起参观学习、同框合影、思想碰撞,感情从“破冰”到“升温”,逐渐形成了一个会聚青春力量的“青”友圈。
研学活动中的每个站点都设置了“默契值+”游戏环节。在位山闸管所文化园,伴随着轻松浪漫的音乐,研学青年进行了一场小组对抗游戏赛,在团队协作和阵阵欢声笑语中,初见时的陌生感顿时消散。在东阿黄河陶嘴控导研学现场,研学青年通力合作,绘制了聊城黄河云游长图。青春的力量在此会聚,青春的友谊地久天长。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不仅领悟到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坚定了保护母亲河的信念,还领略了很多同龄人的别样风采。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多一点儿,让更多年轻人有交流学习的机会。”来自聊城市水利局的研学青年王卓群表示,这次研学活动让她收获满满。
“青”爱之城一“聊”就成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
8月18日下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举行的大型融媒体行动《“青”爱的城——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发布环节,聊城市委书记李长萍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网友倾心推介“青”爱的聊城、“青”爱的城,让青春的力量再次会聚江北水城。
聊城黄河河务局青年联合会主席张敏表示,这次研学活动是弘扬传承“两河文化”的创新之举,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凝聚水城“青”力量的一次尝试。“希望这场跨单位、跨行业的青年联谊活动不仅能给青年朋友提供充分展示交流的平台,畅通各领域优秀青年人才间的交流渠道,还能让更多水城年轻人在此邂逅,为构建聊城‘青’友圈,打造‘青’爱的城贡献力量。”张敏说。
近年来,聊城市紧紧围绕“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目标,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聚焦“为青年人筑城”,持续打造“安居、乐业、活力、有为”的多彩、奋斗之城,大力实施“青年兴聊”工程,打响“青聊有约”品牌。
聊城历史悠久,“两河文化”底蕴深厚,通过组织文化青年开展这样的研学活动,将“青年流量”化为“人才留量”,不失为纵深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