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四根弦 传承数百年
本报记者 赵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推动地方声腔剧种在不同地域兴起。明末清初是地方戏勃兴的关键时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唐四根弦就在这时出现。
高唐四根弦是高唐县民间流传的地方剧种,相传发源于高唐县人和街道北马村。近百年来,高唐四根弦几经沉浮,在传承人的坚守中,绽放出不同的姿态。
8月27日,记者采访了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天顺,了解高唐四根弦背后的故事。
忆当年 一派欣荣
高唐四根弦始于明末,流行于清代,1936年《清平县志》有“乡曲间有四根弦”的记载,1988年《聊城地区文化志》有“清朝中期创建高唐马庄四根弦班”的记述。
张天顺介绍,高唐四根弦的雏形为当地一种鼓手秧歌,演唱者身挎腰鼓,手拿鼓槌,以鼓伴唱或间奏,后发展为搭台演唱。后来,伴奏乐器逐步增加了四根弦、板胡、笛子、二胡、三弦等;武场伴奏增加了板鼓、锣、镲、小旋子等打击乐器;角色行当由单一的小生、小丑、小旦,发展为全行当、文武场齐全的复杂剧种。
在发展中,高唐四根弦的唱腔板式不断创新,在头板、二板、三板的基础上,增添了流水、数板、慢板、垛板和紧拉慢唱等。因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故高唐人习惯称该剧种为四根弦。
高唐四根弦演出剧目主要有《王小赶脚》《西岐州搬兵》《反堂邑》及“四大秦”(东秦、西秦、南秦、北秦),“四大帘”(隔帘、抱牌子、红灯、卖孩子)。当时,四根弦艺人常说:“学会‘四大秦’,走遍天下不求人;会演‘四大帘’,到处不作难。”
招艺徒 扎根民间
20世纪20年代,高唐县成立四根弦科班,招收男女艺徒40余人,名气较大的有张秀兰(艺名大金)、张秀玲(艺名二银),民间有“听张秀兰唱戏,如同喝了半碗蜜”“大金二银上了台,男女老少围起来,听戏听得入了迷,挨饿受冻划得来”之说。
四根弦唱腔声情并茂、婉转缠绵,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托词、假嗓拖腔,其演唱风格及音乐特点与高唐方言紧密融合,听之入耳,看之入戏,乡土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在高唐有“拴老婆橛子戏”之称。
“清末民初,北马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唱四根弦,据传若是北马人不会唱四根弦,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张天顺说,“农闲时节,特别是秋后,一直到元宵节,村里总要搭台唱戏,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看。周围村庄也请他们到本村表演,继之扩大到周边县,如临邑、夏津、临清、东平、禹城等。”其中,四根弦在临邑称“一勾勾”,东平称“四音戏”,但母戏均来自高唐四根弦。
新曲出 薪火不断
在发展过程中,高唐四根弦曾出现断层。为保护这一地方文化,1961年,高唐县再度成立四根弦戏班,主要演员有马清池、马凤祥、马廷贵、马希岐。
让掩于岁月烟尘的高唐四根弦焕发新光彩,是很多人的愿望,包括张天顺。1974年,张天顺退役回乡被分配到高唐县文化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学习高唐四根弦,当时该剧种并不景气,日渐式微。2011年,高唐县组织人员抢救挖掘高唐四根弦,张天顺义无反顾加入抢救队伍。
“那时的设备没这么齐全,我就自己买了录音笔、光盘,和文化馆的老师一块儿去老先生家里。”张天顺回忆,“高唐四根弦以往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曲谱,我就把唱腔与唱词记录下来,回来谱曲。”就这样,一出《王小赶脚》救了高唐四根弦,传统戏曲得以延续。
因在高唐四根弦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天顺于2017年被评为高唐四根弦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被评为聊城市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佳传承人。
四根弦剧目如何贴近观众、常演常新,需要不断探索。如今,不少四根弦古典剧目经过全新改编后亮相。张天顺紧跟时代,创作了《立芝来到咱田间》《精准扶贫暖人心》《歌唱医生白晓卉》《乡村振兴追梦人》《跟着红船把梦圆》等作品。2022年8月,张天顺先后到莘县、冠县、东阿和东昌府区宣讲演出《立芝来到咱田间》,受到市委宣传部通报表扬;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跟着红船把梦圆》在高唐县演出近20场。
在专场演出时,让张天顺颇感欣慰的是,剧场内外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也因此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此外,张天顺不断寻找爱好戏曲的年轻人,不遗余力地教他们演奏四根弦,其中,他的徒弟李天时以及京胡演奏者张淼等人,已经成为发展四根弦的中流砥柱。
戏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艺术。“就像一个钟摆,它触及历史越深,摆动的幅度越大,摇向的未来就越远。”张天顺说,“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探索戏曲历史时,或许高唐四根弦会延续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