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今年考出两位硕士研究生
本报记者 宋春芳
本报通讯员 杨素燕
9月5日,聊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任李广波早早地赶到单位,他当天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送考上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小云去上学。“东西全了吗?还有什么需要买的?”“常打电话来”……李广波和其他工作人员反复叮嘱小云,在他们心目中,小云就是自己的孩子。
小云今年23岁,今年6月底收到了山东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了她,其他5名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也陆续收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生、1名专升本生、1名专科生。
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家
回顾自己的成长路,小云满怀感激之情:“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感触最多的还是中心和社会对我的关爱。”
小云和弟弟已在中心生活了7年。2016年7月,因遭遇家庭变故,刚升入高中的她和上小学的弟弟被接到中心,只一两个月,他们便喜欢上了这里。高中三年,小云抓住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如饥似渴地学习。2019年,她考入济南大学,入学时受到时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徐景颜的接见,上学期间曾获得济南大学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随着眼界的开阔,小云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大学期间,她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22年9月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今年6月底,她收到了山东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对小云来说,在中心的生活是幸福的。温暖的日常生活、充满仪式感的节日,让她的生活充满阳光。“中心的老师对我特别好,带给我很多感动。”小云说,她从小容易感冒,一感冒就会发高烧。有一天晚上,她又发起高烧,医务室的医生给她量体温、敷冰袋,一直折腾到半夜。后来生活老师贾纱纱又来陪她,一直等她退了烧才去睡。还有一次,半夜她崴了脚,贾纱纱和其他生活老师连夜把她送到医院。
一幕幕充满爱的画面,激励着小云不懈努力、坚毅前行。与她一同享受到这份爱的,还有其他110多名在中心生活的孩子。记者在孩子们的生活区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嬉戏玩闹,无拘无束地大声笑着,感受生活的快乐。他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当成了依靠。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
引领这110多名孩子一路幸福、健康成长的,是来自中心和社会的爱与温暖。
中心工作人员和各位生活老师坚持“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服务理念,用心用情呵护每名儿童茁壮成长,凝心聚力培育每名孩子成人成才。截至目前,中心先后培养出22名大学生、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4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入党,1名光荣参军,7名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中心统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硬件设施资源等各类资源,竭尽所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宿舍区,每个房间宽敞明亮,一张张床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书柜上摆放着各类书籍,孩子们起床后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将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阅览区,文学类、少儿类、社科类等图书琳琅满目;餐厅内,厨师精心制作一日三餐,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营养;活动室,玩具、手工材料、绘画材料等一应俱全。上学、放学,孩子们有专职老师负责接送,回来后,可以在自习室安静地学习。除工作人员外,中心还专门设有生活老师,他们轮流值班,24小时和孩子们同吃同住。
为满足孩子们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中心创建了科学实验室,开展刷刷车、悬浮球和动力风扇等科学实验活动,提升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水平和科技素养;开设了艺术课程,邀请艺术培训学校的老师,在周末和寒暑假对孩子们进行舞蹈、架子鼓、小提琴和小主播等艺术培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法宣传和安全教育等多种教育活动,每周日邀请聊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心理专家为孩子们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心还定期组织院内儿童外出郊游,在外出实践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中心先后组织孩子们游览了周公河游乐园、堂邑桃园、临清宛园和滨河野生动物世界等场所,每周末还开展团队拓展和运球比赛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展示自我,培养团队意识,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宋春芳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