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2版: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o

纽小乾坤大 扣微学问多

——探访古城区世界纽扣博物馆

世界纽扣博物馆文化厅入口

玉质带钩扣

带钩扣

中式盘扣

贝质扣

市民在世界纽扣博物馆内参观

编者按

博物馆是了解历史、理解文化、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使命。按照《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着力把聊城水上古城建设成为“微型博物馆之都”,丰富文旅产品,打造文化会客厅。今年11月底,济郑高铁将正式开跑,坐着高铁来聊城旅游成为新选择。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到古城,博物馆也将迎来参观热潮。这些微型博物馆或现身街巷,或藏身城角,它们都有哪些藏品,哪些看点?今日起,本报开设“坐着高铁来相约·打卡微型博物馆”栏目,带读者走进这些特色各异的博物馆,知中外,阅古今,解锁不一样的水城。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吕晓磊 马永伟

本报通讯员 杨信

漫步古城,古色古香的街巷纵横交错,各种微型博物馆镶嵌其中。走进红星街3号绮园,就能看到一个小展厅,门上挂着“世界纽扣博物馆”的匾额。朝门里面一望,迎面是一副对联“弘扬人类服饰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只是这座纽扣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展厅——文化厅。顺着展厅前行,还有“中国厅”“带扣厅”“世界厅”,馆内藏品由纽扣收藏家布建芳及其子女共同收藏。馆藏的6500多枚花样繁多、材质各异的纽扣,向人们讲述着纽扣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

纽扣虽小 历史很长

自从有了服饰,饰品随之而生。纽扣作为饰品中的重要呈现形式,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纽扣文化。

早在反映周朝礼仪的《周礼》《礼记》等书中,就出现了“纽”字。“纽”是相互交结的纽结,也就是扣结。在世界纽扣博物馆的文化厅里,就收藏有一枚铜质阴文纽扣。秦汉时,男子以袍为贵,最流行的服饰是“深衣”,腰带打成环结,能解开的叫“纽”,打成死结不能解开的叫“缔”。可以说,这是较早的纽襻形式。在秦代兵马俑的衣甲上,就能看到类似的部件。这说明中国人使用纽扣的历史非常早。早期的纽扣多以布帛为主料或盘或缠或打结,而这些方式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在16世纪的欧洲,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开始用金银、珍珠、钻石、象牙等贵重的材料制作纽扣,纽扣也逐渐成为贵族彰显身份的标签。据记载,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让几十位裁缝制作镶有1.3万枚纽扣的王袍,且每粒纽扣的纽面图案都不相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纽扣在18世纪被批量生产,曾用于制作纽扣的名贵材料也逐渐被树脂、木材取代,纽扣从上流社会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风格迥异 各自精彩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也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不同民族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纽扣虽小,却展示着一个五彩缤纷的广阔世界。

在我国,最初的纽扣主要是石纽扣、木纽扣、贝壳纽扣,后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带纽扣、盘结纽扣。盘结纽扣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最初的实用功能向装饰功能发生了转变。在“中国厅”内,五颜六色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中式盘扣精致而生动。唐代的盘花疙瘩扣让盘扣有了雏形;明代出现了大量金银宝石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纽扣和镂花、镶嵌工艺,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清代时疙瘩扣、圆形扣是经典的纽扣组合。

束带,即系腰带,在我国古代是一种文化习俗。带钩,则是束带的钩挂用具,兼有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其材质丰富,以青铜铸造居多,也有以金、银、铁、玉等材质制成的。其中,玉质带钩是较为珍贵的一类,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走进“带扣厅”,各种材质和造型的带扣分门别类陈列其中,许多制作精美的带扣看上去更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在“世界厅”内,展出的是从世界各大洲选取的精美纽扣,根据区域属性、材质、颜色、形状、尺寸大小等特点进行分类。这些纽扣有来自法国的富有绘画特色的精品陶瓷纽扣、来自波希米亚晶莹剔透的有色玻璃纽扣。此外,还有棕榈树果实经过窑烧烘焙制作而成的象牙色纽扣,充满了异域风情。

世界纽扣博物馆展示的藏品是从收藏家布建芳及其子女共同收藏的十几万枚藏品中精挑细选出的。从动物骨骼制作的纽扣到工业时代的纽扣,这些风格迥异的纽扣,带着各自精彩的故事,陈述着纽扣从古到今、从繁到简的历史,也讲述着人类岁月长河中的某个温暖瞬间和美好故事。

(本版图片均由吕晓磊 马永伟拍摄)

2023-09-08 ——探访古城区世界纽扣博物馆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8484.html 1 纽小乾坤大 扣微学问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