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收藏·公益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o

小瓷瓶里的临清风华

刘超收集的小瓷瓶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四五厘米高的小瓶,披着一身瓷釉,上面有“临清州”“天心阁”“天心铭”“二闸口”或者“鳌头矶”“大宁寺”等字样。

聊城收藏家协会会长刘超十几年前就在古玩市场关注到这些“身份不明”的小瓷瓶,如今,他收藏了24个这样的小瓷瓶。

这些小瓷瓶到底是什么“身份”?它来自哪里,又有何用?9月13日,记者对刘超进行了采访。

古玩市场里的“小玩意儿”

古玩市场总是热闹的,林林总总的古玩以自身的独特魅力讲述着往昔岁月。古玩爱好者总是用最挑剔的眼光打量着它们。

刘超,在古玩行里“玩”了多年,他有一双慧眼,总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物件。十几年前的一天,他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只小瓷瓶,只有四五厘米高,散落在古玩堆里,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刘超拿起小瓷瓶,放在手里仔细端详着,小瓷瓶上的“临清州”字样闯进了他的视线。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清人,刘超虽然不知道小瓷瓶的“身份”,但他感觉小瓷瓶或许与曾经繁华的临清有着密切联系。从此,刘超不断在聊城、德州古玩市场寻找这种小瓷瓶。

苍天不负有心人。十几年间,刘超收集到20多个类似的小瓷瓶。从“临清州”“大宁寺”“二闸口”“卸货口”到“三鲁堂”“天心阁”……刘超经过日积月累地研究,慢慢揭开了小瓷瓶的“身份”。

小瓷瓶里的“济世良药”

临清是一座应“运”而盛的城市。隋炀帝凿永济渠并连接通济渠、邗沟,开通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临清受惠于此。而到了元代,大运河由弯改直,吃到第一波红利的,同样是临清。

在几百年的历史里,临清得益于漕运发达的京杭大运河,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都会,素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说。

临清作为运河商埠,第一波来到这里做生意的是徽商。徽商的到来,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商业气息。随着商业不断繁荣,运河漕运也日渐繁忙,聚集在临清各个卸货码头的船只数不胜数。

“这些船户在水上待久了,容易患眼疾等疾病。”临清运河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说,当时,船户为了赶路,往往在卸货码头附近药铺里看病取药。为了避免药品返潮导致药效降低,药铺就自制了便于携带的小瓷瓶盛装药品。

装在小瓷瓶里的药品多为散剂或者药丸,都是中药。这些药除了治疗眼疾外,还治疗咽喉痛、跌打摔伤、烫伤等。

当时,临清的药铺大多设立在运河卸货码头附近,这些药铺似乎是为运河船户量身定做的。

小瓷瓶讲述着运河文化

刘超收集的这些小瓷瓶上,有的写着药铺字号,有的写着药铺地址。出现最多的字号是“天心阁”,有的“天心阁”小瓷瓶上还有“七代”字样。

刘英顺曾经调查走访了“天心阁”中药铺。“天心阁”中药铺位于临清运河二闸口,是一位贺姓中医在清朝乾隆年间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私合营时被合并。这家药铺主要配制一种叫“喉风散”的药剂,据说,这种药治疗咽喉疾病,药到病除。“天心阁”中药铺小药瓶上还印有“七代”字样,这也说明了“喉风散”是“天心阁”中药铺的祖传秘方。

据考证,明清时期,临清运河沿岸有三四十家中药铺,在卸货码头附近更为集中。目前,刘英顺搜集到的临清老字号中药铺有怀德堂、延寿堂、彭寿堂、润生堂等。民国后,随着西药铺的出现,一些中药铺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临清有很多悬壶济世的著名中医。临清中药厂生产的健脑补肾丸就是临清中医孙锡武先生五代祖传的秘方,成方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鲜为人知的小药瓶是为方便漕运客商随身携带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临清地域标志,是研究和挖掘临清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3-09-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8846.html 1 小瓷瓶里的临清风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