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桥
守望运河七百余年见证临清岁月变迁
文/图 本报记者 吕晓磊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就比如临清。元代开通的会通河在临清穿城而过,把一个叫“鳌头矶”的水洲变成了重要的运输与物流中心,也使临清一跃发展为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称的商业大都会。
临清城区会通河元运河河段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大运河上保存历史生态较为完整的河道之一。会通河北支元运河故道之上,有三座古桥,名为会通桥、月径桥、问津桥,俗称“玉带三桥”,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清人家枕闸河
明代诗人薛瑄所作的《临清曲》中写道:“临清人家枕闸河,临清贾客何其多。”临清以运河为转折点,与云樯帆影、桥闸码头结下了几世的宿缘。
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福德街北首的会通桥,原为会通闸,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有专家认为,临清会通闸应是目前保存最好的大型元代古闸,规模之大,全国罕见。
会通闸柱石白灰为底,以临清特有的城砖筑墩,左右延以雁翅,两墩中间开槽嵌入闸板以节蓄泄,引送上下航行之漕船。会通闸总长度在120米以上,闸口宽6.2米,高6米,四向雁翅长14.5—21米不等。
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治理会通河,行巡临清,曾督理闸墩、雁翅加高扩崇,大学士徐溥在《会通东闸记碑》中进行了记载。万历年间,为了方便会通河北支两岸的交通,闸河废弃,改闸为单孔拱桥。
清代维修中增砌桥栏、雁翅挡墙,会通闸易名会通桥,与临清闸、隘船闸合称“运环闸”,是会通河北端入御河(卫河)漕运的枢纽。此闸桥叠砌,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至今保存完好。
2013年,会通桥出土了记有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的船闸绞关石,对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河闸的建制、建筑模式,以及当年会通河沿岸经济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信息。
会通桥畔千帆过
从鳌头矶不远处左转,就是会通河元运河河段,当地老百姓更习惯称它“元运河”。这段穿越临清古城区的河道蜿蜒曲折,两侧倾斜的河岸上,树木花草郁郁葱葱,两岸民居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之后,让临清有了一份江南水乡的味道。
临清市博物馆副馆长李赛男告诉记者,此河段是大运河上保存历史生态较为完整的元代古运河河道之一。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团来中国考察大运河,沿途选了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临清段元运河名列其中。
9月17日上午,84岁的钟翠兰和姐妹们坐在会通桥桥头的明代古槐树下聊天。20世纪50年代,钟翠兰嫁到了这里,在会通河畔一住就是几十年,“听老人们说,以前这里可热闹嘞”。
不远处,装修得古色古香的贰玖茶水铺、清心茶社正在营业,旁边的民宿也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这些年,这里一直在变,越变越好,越变越漂亮!”在桥上钓鱼的居民王西民说。
随着大运河的航运没落,这段河道一度变窄弃用,有的地段甚至已成为排污渠。前些年,这里的沿岸环境很差,垃圾、蚊蝇和难闻的气味让当地居民“敬”而远之。如今,运河岸边鲜花怒放,垂柳拂风,运河人家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在临清,有首古老的歌谣:“会通河畔会通街,会通街靠会通河,会通故事寓意深,会通会通细琢磨。”会通街上热闹非凡,曾有“会通街千车如流水,会通河万船如穿梭”的繁华景象。
现在,桥边的每条街巷、院落都承载着临清的珍贵记忆,厚重古朴的会通桥与现代的临清相得益彰,回望着往日的繁华,也流淌着今日的兴盛。